河间学生品茶上课,河间学子茶香课堂
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,在教室里洒下斑驳的光影。讲台上没有粉笔灰飞扬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白瓷茶具,氤氲着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不是什么茶艺社活动,而是河间市某中学每周一次的品茶课。
看着学生们小心翼翼端起茶杯的样子,你可能会好奇:把茶带进教室,不会影响学习吗?刚开始我也这么想。可当你闻到那股清新茶香弥漫整个教室,看到原本躁动的少年们渐渐安静下来,就会明白这堂课的妙处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“先闻香,再观色,小口品。”茶艺老师柔声指导。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,捧起茶杯在鼻尖轻晃。坐在角落的小王以前总是坐不住,现在却能专注地研究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。“感觉时间都变慢了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“以前从没注意到,一片叶子能有这么多变化。”
这话说得真对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,能安静地泡一壶茶,慢慢品味,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修行。河间学生品茶上课的意义,或许就在这份“慢”里——让年轻的心灵有机会停下匆匆脚步,感受生活的细微美好。
班主任李老师分享了她的观察:“最开始只是想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,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。最明显的是,下午第一节课打瞌睡的少了,大家的注意力更集中了。”她指着教室后方茶席上正在练习冲泡的学生,“你看,连最调皮的孩子,摆弄起茶具来都格外认真。”
茶汤中品出的人生道理
品茶课不光是教怎么喝茶。有一次,茶叶放多了,茶汤苦涩难咽。老师却顺势引导:“生活也是这样,有时候太浓了反而不好,要学会把握分寸。”这样的道理,比起单纯的说教,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。
河间学子茶香课堂的魅力,就在于它把抽象的道理化作了具体的生活体验。比如学习冲泡技巧时,水温、时间、茶量,每个细节都要恰到好处——这不正像是做数学题需要严谨,写作文需要斟酌字句吗?
小林同学的话很有意思:“以前觉得喝茶是爷爷奶奶的事,现在才发现,原来一片小小的茶叶里藏着这么多学问。”她现在已经能分辨出绿茶、红茶的差异,甚至还回家教爸妈泡茶。这种跨越代际的文化传递,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,这门课还悄悄改变着班级的氛围。同学们在共用茶具的过程中学会了礼让,在分享茶叶时懂得了分享。几个原本内向的学生,因为共同的品茶爱好,渐渐打开了心扉。那一方茶席,成了教室里最温暖的角落。
当然,也有人质疑这是不务正业。面对这样的声音,学校教务处张主任很坦然:“教育的本质是育人。如果一门课能让学生静下心来,学会专注和尊重,培养生活情趣,那它就和语数外一样重要。”
看着学生们专注的眼神,我想起了古人说的“修身养性”。原来,千年前的文化智慧,就这样通过一杯清茶,流淌进了这些年轻的生命里。河间学生品茶上课的实践,就像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——对于美,对于传统,对于如何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的种子。
茶香还在教室里飘荡,少年们继续他们的品茶时光。谁知道呢?也许很多年后,当他们面对生活的纷繁复杂,还会记得这个下午,记得这杯茶的滋味,记得如何在一盏茶的光阴里,找到内心的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