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克达拉品茶自带工作室,克达拉茶艺自备工坊
路过可克达拉品茶自带工作室的巷口时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种香气不像香水那样张扬,倒像是从老房子的砖缝里慢慢渗出来的,带着点旧时光的味道。
推门进去,最先看到的往往是桌上摆着的各式茶具。有位大姐常坐在窗边,从布包里掏出用棉纸包好的老白茶,不紧不慢地烫杯温壶。“自己带的茶喝着踏实,”她边注水边说,“就像穿惯了的布鞋,合脚。”水汽升腾起来,把她的眉眼都衬得柔和了。
茶是自家带,趣是自家寻
在克达拉茶艺自备工坊里,很少见到行色匆匆的人。大家都慢悠悠的,像是把时间存在了茶壶里。有个年轻人每周都来,背着他的小茶盘和青瓷盖碗。问他为什么非要大老远自带这些,他笑道:“这盖碗是我师父送的,用惯了。就像书法家离不开那支旧笔,顺手。”
确实,看着他从牛皮纸袋里取出普洱茶饼,熟练地撬茶、醒茶,整个过程像在完成什么仪式。水烧到刚好冒蟹眼泡,注水时手腕轻轻一转,茶叶就在盖碗里舒展开来。他说在这喝茶特别放松,可能是因为周围的人都理解这种“讲究”——不是矫情,是对生活细节的那点在意。
墙边木架上摆着不少客人寄存的茶叶罐,贴着名字和日期。有个紫砂罐已经放了叁年,主人每次来都添点新茶进去,说是要养出“百家味”。这种随性的玩法,反倒成了工作室的特色。
茶艺师小张偶尔会过来看看,但很少指点。用她的话说:“茶是自己带的,喝法当然也要自己琢磨。有人喜欢浓点,有人就爱淡的,哪有什么标准答案。”她最多帮忙调调水温,或者聊聊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。
记得有回碰上几位退休教师,各自带了不同的红茶来比较。他们不用专业术语,就说这个像山间的晨雾,那个像晒透的稻谷。听着他们形容茶香茶味,突然觉得喝茶这件事,本来就该这么轻松自在。
夕阳斜照进窗户时,茶席上的人们开始收拾茶具。不急着走,还要约着下次带什么茶来试试。那个年轻人小心地把盖碗擦干包好,说明天要出差,得带着这套茶具上路。“有它陪着,在哪都像回家了。”
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,工作室又恢复了安静。空气里还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,像是给这寻常日子做了个温柔的标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