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门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呼
从“炮楼”说起
第一次听见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是刚来天门大学城报到那会儿。一位学长指着远处几栋密集的高层公寓说:“那边就是咱们的‘炮楼区’,很多同学都住那儿。”我当时愣了几秒,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战争片里那种碉堡的形象,感觉这外号起得挺逗的。
后来待久了才发现,这个称呼在同学中间流传甚广。大家提起时都心照不宣,知道特指大学城西侧那几栋商住两用楼。这些楼有个共同特点——楼层高、户型小,阳台密密麻麻排列着,远看真有点像碉堡上的射击孔。加上里面租住的大多是学生,夜晚灯火通明时,确实有种独特的氛围。
我有个同学就住在其中一栋。去他住处玩过几次,楼道比较窄,但生活确实方便。楼下就是各种小吃店、打印店和便利店,完全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需求。他那个十五平的单间,月租八百,在天门这地方算是性价比不错了。
那些有趣的别称
有趣的是,围绕大学城周边,类似“炮楼”这样的民间称呼还有好几个。往南走两个路口,有片老小区被大家叫做“蜂窝”。那里楼房不算高,但栋数多,排列紧凑。从高处看,楼群布局确实像蜂巢。而且因为租金更便宜,住的学生特别多,每天上下课时间,人流进出确实有点像蜜蜂归巢的感觉。
再往东,新建的那片濒辞蹿迟公寓则有个更时髦的外号——“积木楼”。可能是它们外观色彩鲜艳,方方正正的造型像搭起来的积木。这些公寓价格稍高,但装修时尚,很受一些追求生活品质的研究生青睐。
说实话,我刚接触这些称呼时挺好奇的,为什么大家不直接用小区本名呢?慢慢才理解,这些自发产生的绰号反而更形象,也更有归属感。就像小时候会给学校的各个角落起外号一样,这些称呼带着学生群体特有的幽默和创造力。
这些别称能在学生中流传开来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确实抓住了每个区域的特色。比如“炮楼”形容的是建筑外观,“蜂窝”说的是居住密度,“积木楼”指的是造型风格。不用多解释,一听就能想象出大概样子。
住在这些地方的同学似乎也不介意这些称呼。有次我问那个住在“炮楼”的同学:“被这么叫会觉得别扭吗?”他笑着摇头:“习惯了,反倒觉得亲切。至少比那些正经的小区名好记多了。”
现在毕业两年了,偶尔路过天门大学城,还能听到学生们用这些称呼指路聊天。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地理,成了大学记忆的一部分。或许再过几年,随着周边建设,这些称呼会慢慢消失,但至少在我们这届学生的记忆里,那些“炮楼”、“蜂窝”、“积木楼”的故事还会继续流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