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池哪里有200元爱情,河池200元爱情地点介绍
路过河池的老街,总能在电线杆上瞥见一些模糊的小广告,上头写着“200元爱情”这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字眼。你说这价格吧,连请朋友吃顿像样的宵夜都不太够,在这儿却能换来一场所谓的“爱情”?
说实话,第一次看见这词儿我也愣了会儿神。两百块在河池能干嘛?南桥市场买两斤鲜牛肉,或者去城东电影院看叁场电影。但要是把爱情明码标价放在秤上,这分量着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。
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灯牌
有次晚上加班回家,抄近路穿过民主路后巷,倒是见过几家亮着粉红色灯箱的小发廊。玻璃门上的贴纸磨损得厉害,里头坐着玩手机的人影模模糊糊。几个中年男人在门口踱步,探头望两眼又走开,那股犹豫劲儿特别明显。你说他们是在找200元爱情吗?倒更像是在找地方打发长夜。
火车站周边也有些老旧居民楼,楼梯口偶尔能瞅见用粉笔写的联系电话。不过这些字迹往往存不住两天就被雨水冲花了,或者让社区保洁员给擦掉了。住在五楼的陈叔有回下楼倒垃圾,正好撞见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在墙边踌躇,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币。“那孩子的手指头抖得啊,钱都快捏出水了”。
其实这些200元爱情的场所根本用不着特意打听,它们就像城市皮肤上的褶皱,自然存在于某些角落。文化广场石凳上常散落着彩色小卡片,图案印得比清明祭祀用品还花哨;龙江河边的公厕隔板,也总有几行用马克笔反复描粗的电话号码。
价格背后的另一本账
我试着和摆夜宵摊的兰姐聊过这个。她铲着铁板上的炒粉直摇头:“哪有什么200元爱情哟,不过是场快销买卖”。她指着斜对面那家总拉着卷帘门的店面,“去年扫黄抓走叁波人,现在不照样开着?”
在开发区打工的小陆倒是坦白,说他们工友里确实有人去找过这种200元爱情。“干完活浑身骨头酸,宿舍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”。他捏着半瓶啤酒,“十分钟完事,比吃顿烤鱼还便宜”。但上个月他工友查出毛病,治病的钱够找两百回“爱情”了。
要说这些200元爱情地点为什么能在河池存活,倒也不是多隐蔽。派出所的宣传车每月都会来转几圈,横幅在巷口飘得哗哗响。可那些钻进门帘的背影啊,总是赶在巡防队到来前就散得干干净净,像河水漫过沙地,留下些湿痕又很快蒸发。
如今再走过那些街巷,发现有些灯箱换成了蓝白色,假装成正规理发店的样子。倒是那些探寻200元爱情的目光没变,还是那样闪闪烁烁的,在霓虹灯影里浮沉。或许人们寻找的从来不是爱情本身,而是某种能暂时暖一暖胸口的东西,哪怕这温暖有点烫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