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宁那里有站小巷的,附近有站小街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1:38:32 来源:原创内容

万宁那里有站小巷的,这个说法挺有意思的。我第一次听到时也愣了一下——站小巷?是站着的小巷,还是叫"站小巷"的地方?后来才明白,这是当地人用的一种特别说法。

那天下午我骑着电动车在万宁老城区转悠,阳光把骑楼的影子拉得老长。路边有个阿叔在修自行车,我停下来问他:"听说这儿有条站小巷?"阿叔抬起头,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把汗,咧嘴一笑:"你说站小巷啊,往前走到第叁个路口右拐,看到卖清补凉的就到了。"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顺着阿叔指的路,没走多远就闻到了椰奶的香味。那家清补凉摊子支在巷口,老板娘正往碗里加红豆和芋圆。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南洋风格建筑,二楼窗户外的晾衣绳上挂着衬衫和毛巾。几个孩子追着跑过,差点撞到摆在路边的绿植。

这条巷子为什么叫"站小巷"?我问清补凉摊的老板娘。她边擦桌子边说:"老早以前啊,这里是个等车的地方。那时候没有正经车站,大家约好了在这条巷子口等叁轮车,时间久了就叫站小巷咯。"她指了指巷子深处,"现在巷尾还有个老站牌呢,虽然早就不用了。"

往巷子里走,确实看到个褪色的木牌子钉在墙上,字迹已经模糊不清。旁边有户人家开着门,能看到院子里的菠萝蜜树。这条巷子给人的感觉特别奇妙,既安静又充满生活气息,仿佛时间在这里走得特别慢。

在巷子里转了转,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门口都种着花。有鲜艳的叁角梅从墙头垂下来,还有茉莉花的清香随风飘散。偶尔有摩托车经过,骑车的人和路边的住户打招呼,用的是我听不太懂的海南话,但那份熟稔是显而易见的。

走到巷子尽头,发现原来这条站小巷连着另一条稍宽的街道。路口的水果摊上,菠萝和芒果堆成了小山。摊主正在给一个老太太削凤梨,手法熟练得很。我这才想起之前听人说过的"附近有站小街的",想必就是这里了。

街角的故事

这条小街确实比巷子热闹些,但也就是相对而言。路不宽,刚够两辆电动车错车。两旁是各种小店,有理发店传出推子的嗡嗡声,有小卖部门口坐着摇扇子的老人,还有家茶店飘出咖啡的香味——万宁人喝咖啡可是很有名的。

我在茶店门口张望时,店里的大姐热情地招呼:"进来坐嘛,我们家的咖啡是本地豆子,很香的。"点了一杯,果然浓郁,带着点巧克力的回味。大姐一边擦杯子一边说:"这条街以前也是个等车点,不过比巷子那个晚些。后来巷子那边的站不用了,大家就慢慢都来这边等车。"

原来如此。站小巷和站小街之间,还有这样的渊源。大姐接着说:"现在虽然都有公交车了,但老一辈还是习惯说去站小街坐车。"她指了指对面,"你看那个报刊亭旁边,就是以前的候车点。"

我忽然觉得,这些老地名就像活的历史书,记录着城市的变化。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道"站小巷"的由来了,但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。

坐在茶店里,能看到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。有个卖鹧鸪茶的大叔推着自行车走过,车后座堆着捆好的草药;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隔壁的文具店;还有游客拿着手机在拍照,可能是被这里的老建筑吸引了。

喝完咖啡继续往前走,发现这条小街其实不长,大概就两叁百米。但就是这么短的一条街,却什么都有——杂货店、修鞋摊、药店、甚至还有一家老式的照相馆,橱窗里摆着黑白照片。

在万宁的老城区,像这样的站小巷和站小街可能不止一处。它们像是城市的毛细血管,不那么起眼,却充满了生命力。每一条小巷,每一处街角,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记忆。

太阳开始西斜的时候,我按原路返回。再次经过站小巷,看到几个老人在巷口的石凳上下象棋。清补凉摊前已经排起了小队,放学回来的孩子们围着摊子等自己的那一碗。站小巷的午后,平凡却动人。

离开时我想,或许明天可以再去别的街区转转,看看还有没有这样的老巷子、老街道。万宁这座小城,藏着太多这样有趣的地方,等着人去发现,去感受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