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图什100米内学生约,阿图什校园附近学子邀
那个寻常午后的偶遇
这事儿得从一个特别普通的星期叁说起。那天我刚搬到阿图什新城,想着在附近随便逛逛。走着走着,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挺显眼的招牌——“阿图什100米内学生约”。说真的,第一眼看到这行字,我还真琢磨了半天这到底是啥意思。
正巧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从旁边走过,我赶紧凑过去问了问。他扶了扶眼镜,笑得特别实在:“这您就不知道了吧?我们这儿有个不成文的规矩,住在学校百米内的同学,但凡谁需要帮忙,在群里喊一声就行。”他边说边掏出手机给我看,“喏,昨天有个同学感冒发烧,就在群里问谁能帮忙带个饭,五分钟不到,楼下超市的刘阿姨就直接把粥送上楼了。”
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了看,马路对面就是学校的围墙,叁叁两两的学生正有说有笑地往外走。这时候我才注意到,街边那些小店老板,好像每个都跟学生们挺熟的。
不只是个口号
后来我在巷子口的馕坑前买馕,卖馕的大叔一边麻利地给我装馕一边说:“这些娃娃们都不容易,有的家在山里头,一年回不去几次。我们这些做生意的,能帮就帮点。”他指了指对面水果摊,“老李那儿,学生去买水果经常多给一两个,要是遇到考试周,还专门进些便宜又好吃的水果。”
正说着,两个女生叽叽喳喳地跑过来:“大叔,要两个芝麻馕!”其中一个女生转头看见我这个生面孔,冲我笑了笑。那种感觉特别奇妙,明明素不相识,却让人觉得这地方待着特别踏实。
我慢慢发现,这个“阿图什校园附近学子邀”的说法,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。它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整条街的人都串在了一起。修鞋的王师傅常年备着学生尺码的鞋垫,理发店的小哥知道怎么剪既符合校规又时髦的发型,就连快递驿站的大姐,都能记住哪个学生爱在哪个时间段取快递。
温暖的小事
有天下午突然下起雨,我没带伞,只好躲在一家文具店的屋檐底下。老板娘从里面探出头来:“进来坐吧,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。”店里还有个女生在挑笔记本,听见我们说话,从书包里掏出把折迭伞:“阿姨,我这把先放这儿,万一等会儿有同学需要呢。”
老板娘见怪不怪地接过伞,顺手挂在门后的挂钩上。我数了数,那儿已经挂了叁四把伞了。“这都是同学们放在这儿的,”老板娘笑眯眯地说,“下雨天谁需要自己拿,用完了再还回来。”她说这些的时候特别自然,就像在说今天天气怎么样似的。
雨小了点,我正要走,碰见个小伙子急匆匆跑进来,浑身都湿透了。“阿姨,借把伞,明天就还!”他抓起门后的伞就要走,突然又转身从兜里掏出个东西放在柜台上,“刚买的红枣,您尝尝。”
看着他又跑进雨里的背影,我忽然明白了点什么。这种“阿图什100米内学生约”的默契,不是谁规定的,而是大家自然而然形成的。你对我好,我心里记着,转头又能对别人好。
住得久了,我也成了这条街的熟面孔。现在去买菜,卖菜的姑娘会告诉我今天的菠菜新鲜;去书店,老板会推荐最近学生们都爱看什么书。虽然我不再是学生年纪,但这种被接纳的感觉,让人觉得心里暖洋洋的。
有时候傍晚散步,看着学生们背着书包叁叁两两地往回走,街边小店亮起温暖的灯光,我会想,或许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。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,就是在这些细水长流的日常里,人和人之间自然而然的关心和照应。
昨天路过学校门口,听见两个新生在讨论刚看到的“阿图什校园附近学子邀”的告示,脸上带着刚来时的懵懂和好奇。我忍不住笑了,他们很快就会懂的,在这个百米的小世界里,温暖从来都不是什么稀罕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