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情深150元故事
窄巷口那盏昏黄的灯
德阳老城区有条青石板巷子,每到傍晚六点,巷口那盏老路灯就会晃晃悠悠亮起来。巷子窄得两人并肩走都得侧身,墙头探出几枝枇杷树枝丫,洗衣水的潮气混着隔壁小馆子的炒菜香,织成一张细密的网。
刘阿姨的理发店就在巷子中间,红色招牌褪成粉白,上面写着"理发150元"。这价钱在巷子里算贵的,隔壁面馆吃碗面才八块。可总有人推门进来,不是为了剪头发。
老周是周二下午叁点来的,拎着个布兜,里面装着搪瓷缸子。"理个发。"他说着在皮质转椅上坐下,目光却飘向窗外。刘阿姨也不多问,拿起推子在他花白的鬓角比划,动作慢得像在数时间。
"他...今天来过没?"老周突然问,声音压得很低。刘阿姨剪刀不停:"早上来取了件衣裳,说扣子掉了。"老周"嗯"了声,从镜子里看见墙上挂着的深蓝色工装,第叁颗扣子确实是新缝的,针脚细密。
搪瓷缸里的两个糖叁角
巷子尾住着个九十岁的陈奶奶,每天下午拄着拐棍到理发店坐坐。她总说这巷子藏着半座城的故事:"1958年巷口开水房,打一壶水一分钱;1983年第一家理发店开张,剪头发叁毛钱。"
老周每次理完发都不急着走,在镜子前左照右照,实际是等那个人。刘阿姨心知肚明,转身去后屋烧水,留他独自对着空巷发呆。等再出来时,老周已经在翻看柜台上的记账本——那上面偶尔会多出一行小字:"扣子已缝好"。
有天暴雨,巷子积水漫过脚踝。穿深蓝工装的男人冲进店里,浑身湿透却紧紧捂着胸口。他从怀里掏出用塑料袋包好的搪瓷缸,打开还冒着热气:"糖叁角,你爱吃的。"老周接过时手有点抖,缸底贴着他早上留在记账本上的字条:"胃不好别吃凉的"。
这大概就是德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——不是标价,是理一次发的时间,是缝一颗扣子的心思,是冒着雨送来的糖叁角。巷子外的世界,一顿饭不止这个数,一场电影也不止这个价,可在这窄巷深处,有些东西比钱经花。
刘阿姨的记账本越来越厚,夹着车票、药方、随手画的枇杷果。她从不催账,来的人却都准时。或许他们都明白,在这条被时光遗忘的巷子里,有些东西需要用心守护。
黄昏时分,路灯把叁个人的影子拉长投在青石板上。老周对着镜子理衣领,穿工装的男人在旁边递梳子,刘阿姨低头缝补一件旧衣裳。巷子外的车流声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,只有枇杷树的影子在风中轻轻摇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