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西附近200块钱的爱情,周边低价情感故事
那晚的牛肉面馆
老陈的面馆开在定西城边国道上,二十四小时亮着昏黄的灯。深夜两点,我掀开厚重的挡风帘,看见小梅独自坐在最角落,面前那碗牛肉面还剩大半。她手指绕着发梢打转,视线粘在窗外漆黑的路面上,像在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。
“还是老规矩?”老陈拎着大勺朝我喊。我点点头,在他对面坐下时,不小心碰倒了桌上的醋瓶。小梅惊了一下,转头看我。就那一眼,我瞧见她眼眶红得像染了晚霞。
后来熟了她才告诉我,那天她刚和城里打工的男友分手。对方嫌她在这小地方没出息,跟个开服装店的老板跑了。“他说我连200块钱的裙子都舍不得买。”小梅扯着嘴角笑,声音轻得像叹息,“可他不知道,那200块钱是我留着给他买生日礼物的。”
从那天起,我常去老陈那儿吃夜宵。小梅在隔壁理发店打工,晚上总来这儿打发时间。我们聊定西越来越贵的房租,聊国道上来来往往的大货车,偶尔也聊爱情——那种不需要200块钱证明的爱情。
有天她下班特别晚,棉袄都被雨淋透了。我正好在店里写稿,顺手把热茶推过去。“你说,咱们这儿的感情是不是特不值钱?”她突然问,“我好多姐妹谈对象,都冲着对方能在城里买房。”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,她就自己接了下去:“可我觉得吧,感情这事儿,跟钱多钱少真没啥关系。”
后来发生件事让我特别感慨。小梅的理发店来了个外地小伙,非要办500块的会员卡。她劝人家:“您就理个发,15块够了,真用不着办卡。”小伙愣住了,说他走南闯北这么多年,头回见着把钱往外推的。小梅擦着剪刀笑:“我们定西人实在,不该拿的钱一分不多要。”
入冬后某个深夜,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布包。里面整整齐齐迭着两百块钱,旧得边角都发白了。“这是我自己挣的第一笔钱,”她眼睛亮晶晶的,“当时就想啊,以后要是遇到真心喜欢的人,就把这钱裱起来送给他。”
炉子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响,老陈在柜台后打盹。我看着她手心里那两张皱巴巴的纸币,忽然明白在这定西附近,有些东西确实不需要太昂贵的标价。就像凌晨叁点还亮着的面馆灯光,就像推来推去的那杯热茶,就像她珍藏的那200块钱——它们轻飘飘的,却又沉甸甸的。
昨天路过理发店,看见小梅在给老大爷剪头发。动作轻柔得像在对待什么珍贵物件。剪完还细心帮老人拍掉衣领上的碎发。玻璃窗上“单剪15元”的贴纸有些褪色,但在夕阳里莫名好看。也许真正的感情就是这样,它不在价格标签上,而在那些不经意的细节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