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州学生品茶上课,茶香课堂学习体验
茶香里的琅琅书声
清晨七点半,林州某小学的教室里飘着不一样的味道。不是粉笔灰的味道,也不是书本的墨香,而是一缕淡淡的茶香。孩子们的书桌上,除了课本,还多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。这是他们“品茶上课”的特殊时刻。
你可能会好奇,小学生喝茶?这课还怎么上?刚开始我也有同样的疑问。但班主任李老师笑着解释说:“不是单纯喝茶,是把茶文化融入课堂。”说着,她拿起茶杯轻轻一晃,“比如这杯信阳毛尖,正好讲到《植物》单元,孩子们能观察茶叶从卷曲到舒展的过程。”
记得第一次开展茶香课堂时,孩子们兴奋得不行。小明偷偷加了叁勺糖,被同桌“举报”;小丽嫌苦只抿了一小口,整节课都在对着杯子做鬼脸。现在的他们却都像个小茶客,会轻轻吹开浮叶,会讨论不同茶叶的香气。
语文课上,老师让他们描写茶香。有个孩子写道:“绿茶的味道像春天刚割过的青草,又像外婆家后山的竹林。”这样的句子,恐怕关在教室里憋一上午也写不出来。
数学老师更有创意。她让孩子们测量水温变化,计算茶叶沉浮的速度。“80毫升水配3克茶叶,这样的比例最合适。”扎着马尾的小班长俨然像个茶艺师。原来枯燥的计量单位,在茶杯里变得生动起来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个雨天。窗外雨声淅沥,教室里茶香氤氲。孩子们在读古诗,当读到“寒夜客来茶当酒”时,不需要过多解释,他们自然懂了那份以茶待客的温情。这种学习体验,已经超出了课本本身。
当然不是每堂课都完美。有孩子打翻过茶杯,有孩子在茶艺课时烫到手指。但这些小插曲反而成了教育的契机——学会小心,学会等待,就像茶叶需要在热水中静静舒展。
家长们最初也担心过。王妈妈说:“我以为就是搞形式,没想到孩子回来真的懂了不少茶知识,连泡茶都像模像样了。”她家孩子现在周末会主动给爷爷奶奶泡茶,这是意外的收获。
这门特别的课上了大半年,老师们发现孩子们的变化很明显。以前坐不住的孩子,现在能安静地观察茶叶沉浮;急性子的孩子学会了耐心等待水温降低。这些品质,正在悄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。
夕阳西下,放学铃声响起。孩子们小心地清洗茶杯,把茶叶倒进指定的桶里。教室里的茶香还未散尽,混合着孩童的欢笑声,飘得很远。这样的茶香课堂,或许正是教育该有的样子——不只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生活的体验,文化的浸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