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类似靖江学生百元通话叁小时
那个对于电话的午后
前几天刷手机,看到一条本地消息,叫“靖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。说实话,第一眼有点懵。现在孩子们不都抱着手机发微信、打游戏吗?怎么还有“电话”这回事,而且还明码标价?
我脑子里忍不住浮现出画面:一个初中生, maybe 戴着副眼镜,神情认真地在跟电话那头的人说着什么。三小时,一百块。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能买多少包零食,充多少游戏点券啊。他到底在聊些什么呢?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那会儿。初中时代,家里装个座机,聊个天都得掐着时间,生怕爸妈唠叨电话费。要是哪个同学偷偷打了长途,那简直能成为接下来一周的“重大新闻”。可现在,这个靖江初中生的行为,似乎和我们记忆里的“煲电话粥”完全不同。
我试着去理解这“靖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背后的逻辑。会不会是一种…陪伴呢?现在大人忙,同学之间竞争也多,或许有些心里话,反而更愿意跟一个陌生的、但又在一定规则下的声音去倾诉?就像我们以前会交笔友,那种隔着距离的、安全的交流。
我有个表姐家的孩子,也在上初中。有一次我听见他跟同学语音,聊的不是什么学习游戏,净是些“你觉得人为什么要学习”、“我有时候觉得挺没意思的”这种话题。他们这一代,接触的信息比我们那会儿海量多了,心思也更重。
所以这个“靖江学生百元通话叁小时”的现象,或许不是个例。它像一个小小的信号,提醒我们,孩子们的内心世界,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孤独。他们不缺吃穿,不缺电子设备,但他们或许缺一个能静静听他们说完、不随便打断、不给建议、更不会去告状的声音。
当然,也有人会说,这会不会有风险?毕竟涉及金钱和陌生人。这话在理,任何新冒出来的事物,咱们都得带着点审视的眼光。但反过来想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需求?是不是我们平时的沟通渠道,对他们来说,还不够“安全”,或者不够“对等”?
想到这儿,我倒是觉得,与其去批判这个“靖江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”的行为本身,不如多想想我们能做点什么。比如,在家里创造一个能让孩子放心说话的氛围,哪怕他说的话在我们看来很幼稚、很叛逆。又比如,学校是不是能有一些真正放松的、非功利的交流活动?
每个时代的孩子,都有他们自己解决问题、寻找慰藉的方式。从我们当年的传纸条、交笔友,到今天可能出现的付费电话。形式在变,但那个渴望被倾听、被理解的少年心思,大概一直都没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