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州100元小胡同,荆州百元小巷游
说到荆州的100元小胡同,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就是那句老话——“钱要花在刀刃上”。揣着一张红票子钻进那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这事儿光想想就挺带劲的。
记得头回去的是大赛巷附近的老胡同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边晾着的衣裳在风里晃悠,空气里飘着炸胡椒的香气。有个大爷坐在竹椅上听收音机,楚剧咿咿呀呀的声音和煎豆皮的滋啦声混在一块儿,特别有生活气。
走进第一家烧饼铺子,炉子烤得人脸热烘烘的。师傅把面团甩得啪啪响:“三块钱一个,鲜肉馅的。” 我刚掏出手机要扫码,他却指指贴着的二维码:“闺女,这儿只收现金。” 幸好兜里还留着早上买菜的零钱。咬开焦脆的饼皮,肉汁差点滴到衣服上——这味道,跟小时候校门口那个推车大爷做的一模一样。
百元小巷游的意外收获
顺着香味又找到家藕汤馆。粗陶碗里盛着奶白色的汤,老板边舀汤边念叨:“洪湖的九孔藕,跟排骨煨了三个钟头。” 十五块钱换来这么扎实一碗,汤匙往底下捞,真的能捞出大块带肉的骨头。隔壁桌的老奶奶看我不会拆骨头,还过来教我怎么用筷子把骨髓捅出来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在巷子深处发现的搪瓷店。满墙摆着印了“囍”字的老式杯子,有个妈妈正带着孩子挑搪瓷碗。小红碗上画着两条金鱼,才八块钱。店主说这些花样现在都没人做了,语气里透着惋惜。我挑了个印着“荆州”字样的带盖茶杯,准备带回去给爷爷泡茶。
走到巷子交叉口,看见个编竹器的摊子。老师傅手指翻飞,竹篾在他手里像会跳舞。一个小竹篮才二十块,我蹲在旁边看了足足半小时。他说这条巷子他待了四十年,每个屋檐角的故事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天色暗下来时,我站在巷口数了数今天的开销。烧饼叁块,藕汤十五,茶杯十二,竹篮二十,再加上五块钱的桂花糊,统共才五十五。捏着剩下的四十五块,突然觉得这张百元钞票在这巷子里特别经花。
路灯次第亮起的时候,我又折回巷子深处,买了包十块钱的麻糖。做糖的大姐说他们家在这儿做了叁代,糖里熬的都是江汉平原的芝麻香。走出巷口时回头望,那些温暖的灯光在青砖墙上晕开淡淡的光圈,仿佛整条巷子都在轻轻呼吸。
揣着半包没吃完的麻糖,手里提着的小竹篮轻轻晃荡。这张百元钞票带我找到的,不只是便宜实惠的小吃玩意,更像是撞进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日常节奏里。石板路上泛着路灯的暖光,把影子拉得老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