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抚州服务小巷日常
穿过抚州老城区热闹的主街,拐进一条青石板路,喧嚣声就像被按了降低音量的按钮,渐渐隐去。这里是抚州做服务的小巷子,一条不起眼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。
巷子不宽,刚好容得下两辆电动车错身而过。两旁的房子都有些年头了,墙皮斑驳,露出里面砖石的本色。一楼几乎都改成了小小的店铺,一家挨着一家。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“老王理发”那块旧招牌映得发亮。老师傅手里拿着推子,正跟坐在椅子上的老主顾聊着昨天的球赛,嗡嗡的声响和着闲聊声,成了巷子里最日常的配乐。
再往里走几步,是李阿姨的裁缝铺。铺面很小,但总收拾得利利索索。她戴着老花镜,脚踩着那台蜜蜂牌缝纫机,哒哒哒的声音清脆又均匀。“裤脚长了还是袖子短了?”她抬头看见熟人,总会这么问一句。来这里的人,不单是改个衣服尺寸,有时也顺带坐下唠几句家常,谁家孩子考学了,哪里的菜价又涨了。这抚州服务小巷日常,就藏在这些针头线脑和闲话家常里。
巷子里的老手艺与新面孔
巷子中段有个修鞋的小摊,张师傅在这儿干了快二十年。他手边的工具磨得发亮,每钉一个鞋跟,每缝一道线,都透着一股子专注。他说,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就扔,可他总觉得,有些东西修一修,还能用好些年。这话听着朴实,却让人心里头一动。是啊,在这求新求快的年代,还有人愿意慢下来,守住这份手艺。
有趣的是,巷子里也渐渐有了新面孔。去年底,巷尾悄悄开了家小小的咖啡店,是个年轻人回乡创业弄的。一开始,老街坊们还觉得稀奇,几十一杯的苦水水有啥喝头?可时间长了,偶尔也有老人家走进去,点杯柠檬水,坐在窗边看街景。新旧的交汇,在这条抚州做服务的小巷子里,显得不那么突兀,反倒有种奇妙的和谐。
下午叁四点钟,是巷子最安静的时候。店铺主人们会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,有的打个盹,有的端着茶杯发呆。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,时间仿佛也走得慢了些。偶尔有猫从屋檐上轻巧地跳过,打破这片宁静,但很快,一切又恢复如常。
傍晚时分,下班放学的点到了,巷子又重新活泛起来。电动车铃铛声、招呼声、炒菜的滋啦声混成一片。食物的香气从各家窗户飘出来,有红烧肉的浓油赤酱,也有清炒时蔬的清香。这时候走在巷子里,肚子总会不争气地叫起来。对了,巷口那家烧饼铺子,总是排着小队,刚出炉的烧饼,酥脆掉渣,是许多人家晚饭桌上少不了的主食。
夜幕落下,店铺的灯一盏盏亮起,晕开一团团暖黄的光。巷子比白天显得更窄了些,却也更有了温度。你可能想不到,这样一条看似普通的巷子,几乎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所有需要——理发、缝补、修鞋、配钥匙、买早点……这些服务谈不上高大上,却实实在在,触手可及。
站在巷口回望,灯光下的青石板泛着湿润的光泽。这条抚州服务小巷日常,就像这座城市的一道皱纹,记录着岁月的痕迹,也承载着普通人最真实的生活。它可能不够光鲜亮丽,但那份扎根于日常的妥帖与温暖,却让人感到安心。日子一天天过,巷子里的故事,也还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