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瓯大学校鸡的暗号,校园趣话的暗语
建瓯大学校鸡的暗号
这事儿说起来挺逗的,要不是那天晚上跟室友阿哲在校园里瞎溜达,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“建瓯大学校鸡的暗号”这回事。你知道的,每所大学好像都有那么几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“校园传说”,而我们学校的,似乎就落在这几只神出鬼没的鸡身上。
那天晚上风有点凉,我们刚从图书馆出来,脑袋里还塞满了各种公式定理。走着走着,阿哲突然拽住我,神秘兮兮地“嘘”了一声。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,路灯昏黄的光圈底下,居然有两只芦花鸡正在草地里踱步,那气定神闲的样子,就跟教授在巡视自己的实验室似的。
“看好了啊,”阿哲压低声音,然后他撅起嘴,发出了一串有点奇怪的、断断续续的声音,“咕…咕咕,咕咕咕…” 你猜怎么着?那两只鸡居然停下了脚步,侧着脑袋,好像在认真倾听!过了一会儿,其中一只甚至“咯咯”地回应了两声。我当时就愣住了,这算什么?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建瓯大学校鸡的暗号”?阿哲得意地冲我挤挤眼:“看懂了吧?这是我们学长传下来的,据说好几年了。”
后来我才弄明白,这所谓的“暗号”啊,其实没那么玄乎。根本不是什么间谍接头的神秘代码,更像是学生们和这些小动物之间形成的一种默契,一种独特的“校园趣话的暗语”。有学姐告诉我,这些鸡好像是多年前生物系实验遗留下来的“后代”,就这么在校园里安了家。一届又一届的学生,闲着没事就去喂它们,跟它们“对话”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呼唤方式。
比方说,短促的“咕咕”两声,可能是在打招呼:“嘿,哥们儿,我来了。” 而一连串较快的“咕咕咕”,配合撒点面包屑的动作,大概就等于“开饭啦,赶紧过来!” 你要是发出驱赶的“嗬嘘”声,它们也懂,会慢悠悠地走开,但眼神里总带着点“你这人真没劲”的不屑。这种互动,成了我们枯燥学习生活里一点特别的调剂。
我后来也试过几次。有一次考前压力特别大,一个人跑到那片草坪边上,学着阿哲的样子叫了两声。那只领头的芦花鸡抬头瞅了我一眼,没过来,但也没跑,就站在原地。不知道为什么,那一刻我心里忽然就平静了不少。它们就像一群沉默的、长着羽毛的校友,见证了无数个我们的日夜,也守着这些不成文的、充满人情味的小规则。
现在想想,这整个对于“建瓯大学校鸡的暗号”的故事,其魅力就在于它的不正式和那种心照不宣的传递。它没写在学生手册上,却在一届届学生的口耳相传和实践中活了下来。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,构成了我们校园文化里非常生动的一部分。你走在路上,看到有人对着鸡群发出怪声,别惊讶,那很可能是在对暗号呢。这种默契,这种小小的、无用的乐趣,或许就是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点缀之一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