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那里有站小巷,蛟河那条有站的小巷
站在蛟河那条有站的小巷口,我有些恍惚。这条巷子实在太普通了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老旧的砖房,墙缝里探出几丛野草。巷子深处隐约能看到一个公交站牌的影子,这就是传说中的“蛟河那里有站小巷”吗?
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娘正悠闲地织着毛衣,我上前搭话:“大姐,这巷子为啥叫‘有站小巷’啊?”她头也不抬:“打从我嫁过来这儿就有个公交站,四五十年了吧。以前这儿可热闹了,现在嘛……”她顿了顿,手里的毛线针依然在飞快地穿梭,“就剩我们这些老住户了。”
巷子里的时光印记
沿着巷子往里走,确实能看到那个老旧的公交站。站牌已经锈迹斑斑,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。长条木凳被磨得光滑,想来曾经坐过不少等车的人。现在这里安静得很,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声清脆地响过。
住在巷子里的老张正在自家门口修剪盆栽。“这站啊,以前是通往市区的唯一班车。”他放下剪刀,掏出烟斗,“八十年代那会儿,天不亮就有人在这儿排队,赶着进城上班、卖菜。”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二层小楼,“那儿原本是个合作社,卖油盐酱醋的,等车的人常顺便买点东西。”
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,那栋小楼现在改成了民居,阳台上晾着衣服。很难想象这里曾经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。
老张吐了个烟圈:“后来通了新路,公交改道,这站就冷清了。不过我们这些老人还是习惯在这儿等那趟早晚各一班的车。”他说着笑了笑,“司机都认识我们,要是谁没来,还会多按两声喇叭等等。”
小巷如今的样貌
继续在蛟河那里有站小巷里转悠,发现虽然冷清了,但生活气息依然浓厚。几户人家在门前种了花草,有老人在树荫下下棋。巷子不宽,刚好容得下一辆小车通过,但很少有车进来打扰这份宁静。
一位提着菜篮的大婶告诉我:“别看现在人少,住着可舒服了。邻里都认识,谁家有事喊一声就行。”她指了指巷子尽头,“那儿原来有个小吃铺,她家的豆腐脑可香了,现在改成了快递收发点,也挺方便。”
我注意到,虽然公交站冷清了,但巷子里多了共享单车的停放点,墙上也贴着二维码。时代在变,这条“蛟河那里有站小巷”也在悄悄适应着新的生活方式。
走到巷子最深处,回头望去,夕阳正好给那些老房子镀上一层金色。那个孤独的公交站像是定格在了时光里,虽然等车的人少了,但它依然站在那里,见证着这条小巷的变迁。
杂货店的老板娘说得对,有些地方就是这样,看似普通,却装着很多人的记忆。蛟河那条有站的小巷或许不再热闹,但它依然是这条街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安静地守护着这里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