陇南海选场子,陇上选秀现场盛况
夏日的热浪裹挟着黄土高原的尘土,陇南这座小城却比往常更添几分躁动。文化宫门口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,男女老少伸着脖子往前张望——原来是一年一度的陇南海选场子开锣了。
后台挤满了整理妆发的选手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正反复练习着民歌片段,声音清亮得像山涧泉水;旁边几个小伙子调试着叁弦琴,琴弦拨动时发出苍凉的西北调子。角落里,有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擦拭着祖传的皮影,他孙子蹲在一旁帮忙整理影人。老人家笑眯眯地说:“咱这手艺传了四代,今天带来让大伙儿瞧瞧。”?
台前幕后的百态人生
评委席上,穿着对襟衫的老艺术家眯着眼睛,手指随着节奏轻敲桌面。当那个穿校服的少年用树叶吹出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》时,他突然坐直身子,眼里闪着光。台下观众席爆发出阵阵叫好,有人甚至跟着调子哼唱起来。
后台的电视机实时转播着前台表演。候场的选手们围在屏幕前,看到精彩处齐齐鼓掌,遇到失误也跟着倒吸凉气。有个穿着戏服的姑娘紧张得直搓手,旁边大姐递过水壶安慰道:“喝口水润润嗓子,就当在自家院里唱。”这话让周围的人都放松了几分。
最动人的要数那群来自深山的孩子。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合唱的民歌带着山野的清新。领唱的小女孩脸颊红扑扑的,歌声却格外嘹亮,像要把整座大山的故事都唱给城里人听。
现场工作人员忙得脚不沾地。音响师老李已经连续工作六小时,额头上全是汗珠。他仔细调整着麦克风位置,生怕漏掉任何一个好声音。“这些民间艺人大老远赶来,不能让设备拖后腿。”说着又检查了一遍线路。?
晌午时分,烈日当空。组委会特意在树荫下支起大伞,给候场的选手分发矿泉水和烙饼。大家就着咸菜啃干粮,互相交流着表演心得,倒像是个热闹的乡村聚会。
下午的陇南海选场子迎来了更多惊喜。有个开出租车的师傅展示了他的绝活——能用鼻子吹笛子;杂货店老板娘则带来失传已久的民间小调,歌词里还保留着古老的方言。最让人称奇的是,这些看似普通的市民,站在舞台上却都像换了个人,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。
夕阳西下,文化宫亮起灯火。陇上选秀现场盛况仍在继续,台下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,掌声却从未间断。老评委摘下眼镜擦拭,感叹道:“这才是真正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艺术啊。”
夜幕降临,繁星点点。当最后一位选手鞠躬谢幕,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器材。文化宫管理员老张巡视场地时,在椅子上发现遗落的手抄歌本。他小心地收好,准备明天联系失主。窗外,几个意犹未尽的选手还在交流联系方式,约定明年再来。
回响在夜空中的,不只是余音,更是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脉搏。陇南海选场子就像一扇窗,让我们窥见了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闪光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