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喝茶上课群,常州品茶学习交流圈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"常州喝茶上课群"的动态,挺好奇地点进去看了看。没想到这个群组已经悄悄吸引了这么多茶友,每天消息唰唰地滚动着。
说起来啊,我也是个老茶客了,但从没想过喝茶还能这么玩。群里不光聊茶叶品质,还会定期组织线下品鉴活动。上周六我就参加了他们在青果巷办的小型茶会,那氛围真是绝了。
茶香里的遇见
记得那天刚到茶室,就看见长桌上摆着五六个盖碗,分别泡着不同产区的龙井。组织者小陈笑着说:"今天咱们就来个盲品游戏。"我端起第二只杯子,先闻了闻香气——嗯,典型的豆香带栗香,应该是钱塘产区的。旁边的大姐却摇着头:"我觉得这像是越州产的,火工更足些。"
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,原本陌生的人们因为一杯茶瞬间熟络起来。坐在我右手边的老周,居然是我隔壁小区的邻居,我们都爱收藏紫砂壶,这下可找到知音了。
其实最让我惊喜的是,这个常州品茶学习交流圈里藏龙卧虎。有专注研究茶道叁十年的退休老师,有自己跑茶山收料的九零后,还有能把茶文化讲得生动有趣的博物馆讲解员。每次聚会都能学到新东西,比看十本茶书还管用。
茶汤中的学问
上周叁的线上分享会特别有意思。群主请来了宜兴的紫砂艺人,通过视频直播教大家怎么养壶。"养壶不是擦皮鞋,不能拼命刷。"师傅拿着他养了十年的西施壶,壶身温润如玉,"要的就是慢功夫,茶汤慢慢浸润,日子久了自然出彩。"
这话让我想起第一次买紫砂壶的经历。那时候天天用茶巾猛擦,结果把壶都擦花了。现在才明白,喝茶这件事急不得,就像我们群里这些茶友的关系,都是在一次次品茗中慢慢沉淀的。
前几天新来的小张在群里问:"为什么我泡的岩茶总是发苦?"大家七嘴八舌地出主意。李姐说可能是水温太高,老王建议试试快出汤,还有人提醒要注意茶水比例。最后小张按照大家的办法重新试泡,果然泡出了岩茶特有的岩韵花香。
这种互相帮助的氛围,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坊邻里串门喝茶的情景。现代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,品品茶、说说话,实在难得。
现在这个常州喝茶上课群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。早上起床先看看群里又分享了什么好茶,晚上睡前也要刷一下明天的活动安排。连我家孩子都说,爸爸现在比以前开朗多了。
其实想想,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茶的味道,更是这种相聚的温暖。就像昨天老周在群里说的:"好茶要与人分享,才更能品出其中滋味。"这句话,我越想越觉得在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