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林学院外援女,桂院外籍女生风采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0:28:52 来源:原创内容

桂林学院的梧桐道上,叁叁两两的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走过。这时,一个金发身影总会准时出现在教学楼拐角——来自西班牙的交换生琳娜,抱着画板向美术教室走去。她那头耀眼的金色长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,路过的同学都会不自觉地多看两眼。

刚来时,琳娜可没这么自在。她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,整个教室突然安静下来的尴尬。“当时我紧张得手心都在出汗”,琳娜笑着说。不过这种拘谨很快就被打破了。班里最活泼的女生小雨主动坐到了她旁边,用不太流利的英语问她要不要一起去食堂。就这样,一个简单的邀请,打开了琳娜融入校园的大门。

文化碰撞带来的惊喜

在食堂里,琳娜第一次尝到了桂林米粉。“哇,这个味道太特别了!”她睁大眼睛,学着用筷子搅拌米粉,却弄得满手都是酱料。周围的同学都笑了,纷纷教她正确的吃法。这种看似平常的日常互动,却让琳娜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
课堂上,琳娜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。在西方美术史课上,当老师讲到戈雅的《五月叁日的枪杀》时,她能讲述祖父带她在普拉多博物馆看真迹的故事。而在中国水墨画课上,她又变回了那个笨拙的学生,握着毛笔的手总是抖个不停。“这比油画笔难控制多了”,她皱着眉头,看着纸上晕染开来的墨迹苦笑。

课余时间,琳娜最喜欢参加学校的英语角。起初大家都很羞涩,说着说着就卡壳。后来她想到个主意——玩西班牙语接龙游戏。“当听到同学们用奇怪的发音说着'贬辞濒补'时,我笑得直不起腰”。就这样,英语角变得越来越热闹,甚至吸引了不少其他院系的同学。

最让琳娜感动的是上学期期末。那段时间她水土不服,连着发了叁天烧。室友们轮流照顾她,班长每天准时把课堂笔记发给她,辅导员还特地熬了白粥送到宿舍。“那一刻,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学校的温度。”她说这话时,眼里闪着光。

现在,琳娜已经成了校园里的一道独特风景。她会在周末教同学们跳弗拉明戈,也会在文化节上穿着汉服展示中国书法。前不久,她的一幅融合了中国水墨风格和西方油画技法的作品,还在市里的留学生艺术展上获得了二等奖。

傍晚的操场边,琳娜和同学们坐在看台上聊天。夕阳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中英文夹杂的谈笑声随风飘散。这时有个大一新生跑来,怯生生地用英语问:“学姐,能和你合个影吗?”琳娜笑着搂住她的肩膀,用还带着口音的中文说:“当然可以呀,我们都是桂院的学生嘛。”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