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封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学堂旁小巷品茶时光
那个飘着茶香的午后
午后叁点钟的光线斜斜地打在石板路上,我拐进了开封女子学院后边那条窄窄的巷子。巷口卖糖炒栗子的大爷正慢悠悠地收拾着摊子,空气里还留着点甜香气。往前走十几步,就看见了那家没有招牌的茶馆——其实算不上正经茶馆,就是住家一楼改造的,门口挂着一块蓝布帘子,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“茶”字。
掀开帘子,风铃叮咚响了一声。老板娘正踮着脚往架子上放新到的茶叶罐,回头看见我,笑眯眯地说:“今天有刚到的信阳毛尖,要不要试试?”这地方我来过叁四回了,每次都觉得时间在这里走得特别慢。墙上挂着一座老式挂钟,钟摆慢悠悠地晃着,像在打盹。
靠窗的位置还空着,我喜欢那里。木头桌面上有几道深浅不一的划痕,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八仙桌。隔壁桌坐着两个女学生,应该是旁边学院的,桌上摊着课本,但她们的头凑在一起,正小声说着什么悄悄话,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。这样的午后,在学堂旁小巷品茶时光总是格外惬意。
老板娘端茶过来的时候,多给了我一小碟南瓜子。“自己家炒的,”她说,“配茶正好。”茶叶在玻璃杯里慢慢舒展开,像一个个重新活过来的小精灵。我突然想起读大学那会儿,学校后门也有这么一家小店,我们总爱逃了下午的课去喝茶,其实喝的哪是茶,是那种突然偷来的自由。
窗外有自行车铃铛响过,卖豆花的吆喝声由远及近。这条巷子真有意思,明明离大马路只有几十米,却像是另一个世界。现代人总爱说“诗和远方”,可有时候,诗就藏在这样平凡的角落里。开封女子学院后街喝茶这件事,渐渐成了我每周的小小仪式。
茶喝到第二泡,味道正醇。我注意到墙角的书架,上面堆着些旧书。抽出一本来,是八十年代的《读者文摘》合订本,纸页已经发黄。翻着翻着,从书里掉出一张书签,上面用钢笔写着“1987年春”。算起来,那该是比我年纪还大的物件了。
老板娘闲下来了,坐在柜台后面绣十字绣。她说这家店开了十一年,来的多是熟客。“有附近的学生,毕业了还会专门回来坐坐。”她说话时手里的针线不停,“前几天还有个姑娘,带着男朋友来,说是在我这里喝了四年茶,现在要结婚了。”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路灯一盏盏亮起。我杯里的茶已经淡了,但还留着余香。那两个女学生收拾书包准备离开,临走前还和老板娘约定下周要来尝新到的桂花乌龙。这样的学堂旁小巷品茶时光,大概会成为她们青春记忆里温暖的一笔吧。
走出茶馆时,风铃又响了一声。巷子深处飘来炊烟的味道,混着傍晚的凉意。我没有急着往大路走,而是沿着巷子慢慢踱步。忽然明白,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来这里——在快得要飞起来的时代里,能有这么一个地方让你安安稳稳喝完一杯茶,本身就是一种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