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的地标称谓
那些被大家口口相传的地名
前几天路过晋城大学城,碰巧听到两个学生在聊天。其中一个指着远处几栋高楼说:"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啊?"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称呼还挺特别。后来跟附近开超市的王老板聊起来,他笑着说:"这名字都叫了两年多啦,学生们起的。"
这让我想起自己上大学那会儿,我们学校后门有栋红色教学楼,因为外形方正,被同学们戏称为"火柴盒"。现在回想起来,每个学校好像都有那么几个只有本地人才懂的称呼。这些外号往往比官方名称传得更快,用起来也更顺口。就像晋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这个说法在学生中间已经深入人心了。
要说这些绰号的来历,还真有意思。那几栋楼其实都是新建的学生公寓,但因为楼层较高,外观又比较方正,不知怎的就被冠上了"炮楼"的名号。刚开始只是几个男生在开玩笑,后来一传十十传百,现在连外卖小哥都知道往"炮楼"送餐了。
类似的地标称谓在大学城附近还真不少。往东走两条街,有片小商圈被叫做"堕落街",因为那里餐馆、网吧、奶茶店集中,是学生们放松的地方。再往南,有个圆形广场被戏称为"表白圣地",据说在那里告白成功率特别高。这些称呼就像暗号一样,只有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才懂。
记得有一次打车回学校,司机师傅问我具体到哪儿,我顺口说了句"就到炮楼那边"。师傅立刻心领神会,完全不用多解释。这种感觉挺奇妙的,一个简单的称呼,就能把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拉近。
这些民间叫法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说到底是因为它们更接地气。比起冷冰冰的门牌号或者正式名称,这些绰号往往带着故事性,更容易被记住。就像"炮楼"这个说法,虽然乍听起来有点奇怪,但用久了反而觉得挺亲切的。
现在去晋城大学城附近,能听到各式各样的民间叫法。除了"炮楼",还有什么"学霸楼"、"美食角"、"小树林",每个名称背后都藏着学生们的校园记忆。这些称呼就像一个个文化符号,记录着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。
有时候想想,这些约定俗成的叫法,或许比官方命名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。它们源自日常生活,带着温度,承载着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共同记忆。就像"炮楼"这个称呼,虽然不知道最初是谁想出来的,但它确实成了晋城大学城周边最具特色的代名词。
走在大学城的街道上,不时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"待会儿炮楼见啊!""帮我从堕落街带杯奶茶。"这些独特的称呼已经深深融入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。它们就像这个地方的方言,只有在这里生活过的人,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味。
这些民间叫法的生命力往往超乎想象。说不定再过几年,"炮楼"这个称呼会比它的正式名称更加广为人知。就像北京的五道口,大家更熟悉的是"宇宙中心"这个戏称,反而很少人记得它原本的名字。
每当我听到有人说起"炮楼",都会会心一笑。这个简单的称呼背后,是年轻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在定义自己的生活空间。这些充满创意的地名,让冰冷的建筑变得生动起来,也让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,拥有了一份共同的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