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宾哪个巷子有姑娘,来宾何处有女子小巷
走在来宾的老城区,总会听到有人低声打听——来宾哪个巷子有姑娘?这话问得含糊,倒让人想起从前街坊四邻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闲聊的光景。
其实啊,现在要找姑娘们常去的巷子,得往城南那片新修的文创街区走。青石板路刚铺好不久,两边种着桂花树,还没到季节呢,已经能想象秋天满街飘香的场景了。转角有家甜水铺,老板娘是本地人,每天下午叁点准时开门,她家的绿豆汤熬得特别糯。
要说姑娘们为什么爱往这儿跑,主要还是那些小店有意思。手工扎染的布包、手绘的团扇,还有用老绣片改成的耳环,每样东西都带着点心思。巷子中间那段路,每到周末就摆出长条木桌,几个姑娘凑在一起做绒花,说说笑笑的,倒成了这条街的一景。
上周路过时看见个生面孔,二十出头的年纪,在巷子尽头租了个小门面做糖画。问她怎么选在这儿开店,她擦擦手上的糖渍说:“这条巷子有人气啊,而且...”她顿了顿,“在这儿做事心里踏实。”这话说得实在,现在要找这么个让人安心做事的地方,确实不容易。
往前走两步是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戴眼镜的姑娘,专门收七八十年代的小人书。有次我去淘书,正好看见她在帮一个老太太找五十年前的语文课本。老太太拿着泛黄的书页,手指都在发抖,那个画面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要说这来宾何处有女子小巷,城南这条确实算一个。不过我觉得啊,重要的不是巷子本身,而是这些姑娘们给这条巷子带来的生气。她们在这儿开店、做事、过日子,把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。
傍晚时分最是热闹,下班的女孩子们叁叁两两过来,有的直奔甜水铺,有的在布艺店门口比划新到的布料。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,落在青石板上,恍惚间让人觉得,这条巷子好像一直这么热闹,以后也会一直热闹下去。
偶尔还能看见附近住的老人家坐在巷口的石墩上摇蒲扇,看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,脸上带着笑。有一回听见两位老太太闲聊,一个说:“现在这些姑娘真能干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是啊,这条巷子比以前活泛多了。”
糖画店的姑娘最近在学做龙须酥,说等学会了要在店里卖。问她难不难,她皱皱鼻子:“可费劲了,但是有意思。”说话时眼睛亮晶晶的,那种神情,倒比糖画还甜几分。
其实要说来宾哪个巷子有姑娘,这样的地方现在还真不少。老城区在变,新城也在变,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年轻的身影,她们在巷子里留下脚印,也留下故事。哪天你路过这样的巷子,不妨进去转转,说不定就能遇见正在忙碌的她们,还有她们带来的,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那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