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暗号现状如何
前几天路过老城区,正好经过广安学校的门口。看着那些穿着校服、嘻嘻哈哈走出校门的学生,我突然想起多年前听说过的一个事儿——广安学校门口是不是有什么“暗号”?这事儿现在还有吗?
带着这个疑问,我找了位在学校旁边开了十几年小卖部的老板聊了聊。他一边整理着货架上的文具,一边笑着说:“你说暗号啊?早几年确实有学生爱搞这个,互相之间对个话,接上了就一块儿买零食去。现在嘛...好像没那么流行了。”
现在的学生都有手机了,有什么事微信群里喊一声就行,哪还需要什么暗号啊。不过老板也说,偶尔还能看到几个低年级的小孩子在那儿神神秘秘地对口号,估计是觉得好玩。
暗号文化的变迁
我有个亲戚家的孩子正好在广安学校读书,我就顺便问了他。这孩子告诉我,现在确实没什么固定的“全校通用暗号”了。他说:“我们现在都用网络用语,像‘测测诲蝉’、‘绝绝子’这些,真要算暗号,这些倒有点像。”
听他这么一说,我突然意识到,所谓的“暗号”,其实从来都不是固定不变的。我们小时候可能是某个特定的词语或手势,现在变成了网络流行语。形式变了,但那种属于同龄人之间的默契和趣味,好像一直没变。
想起我们读书那会儿,也会有些只有班里同学才懂的“暗语”。可能是某个老师的口头禅,也可能是班上发生的某件趣事演变出来的词语。现在想想,这些所谓的暗号,其实就是我们那个年纪特有的交流方式。
那么,广安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从实际情况来看,传统意义上的暗号确实少见了。但这不代表这种文化完全消失了,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。
现在的学生更习惯用表情包、网络用语来传递信息。这些东西在成年人看来可能莫名其妙,但在他们那个小圈子里,却是心照不宣的“通关密码”。这么一想,其实也挺有意思的。
有位在广安学校教书的朋友告诉我,她经常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空白处画些奇奇怪怪的小图案。后来才知道,这些都是他们自创的“标记”,代表着不同的意思。这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“暗号”呢?
说到底,无论是过去的暗号,还是现在的网络用语,都是年轻人在构建属于自己的小世界。用外人听不懂的语言交流,某种程度上也是青春期的特有现象——既想被理解,又想保持一点神秘感。
站在广安学校门口,看着放学的学生们叁五成群地走过,我突然觉得这个问题没那么重要了。暗号本身是否存在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,创造着属于他们的青春记忆。
也许再过几年,现在的网络用语也会过时,又会出现新的“暗号”。但那种青春的悸动,同龄人之间的默契,还有对成长的小小反叛,这些内核的东西,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