雅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的别样建筑称呼
那个特别的绰号
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大叁那年。有个刚入学的学弟在食堂问我:“学长,听说学校后门那片出租房叫炮楼?这名字真有意思。”我愣了一下,随即会心一笑。是啊,这个称呼在雅安大学城的学生圈里流传好些年了,几乎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
说起来,“炮楼”这个称呼确实挺形象的。那片五六层高的自建楼房,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外墙多是灰扑扑的水泥色,窗户开得又小又密。从远处看,还真有点像抗战剧里的炮楼。不过现在这些“炮楼”里住的可不是士兵,而是和我们一样的学生。
记得大二时,我也在那边租过半年房子。房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,总爱穿着人字拖在楼道里晃悠。他操着浓重的雅安口音说:“我们这儿虽然旧点,但离学校近啊!走路十分钟就到教室,晚上想学习到多晚都行。”确实,对于需要考研、考公的学生来说,这片“炮楼”提供了最便利的栖息地。
其实除了“炮楼”,附近还有个有趣的说法——“碉堡”。有次和同学聊天,他说自己住在“碉堡区”,我还真没反应过来。后来才知道,他指的是紧挨着“炮楼”的另一片出租房。那里的房子更旧些,但价格便宜,成了不少贫困生的首选。
住在“炮楼”的日子虽然条件简陋,却别有一番滋味。夏天晚上,整栋楼都飘着泡面味,偶尔还能闻到隔壁炒菜的香气。楼道里永远有学生在背书,天台成了大家晾衣服、打电话的公共场所。这种生活,反倒比规规矩矩的宿舍多了几分烟火气。
现在偶尔回雅安,还是会特意绕到“炮楼”那边看看。虽然又过去了几年,那里的生活气息一点没变。楼下小吃摊的老板娘还记得我,笑着说:“好久没见你来买煎饼了。”这句话突然让我觉得,这些被戏称为“炮楼”的建筑,早已不只是冰冷的出租屋,它们承载着一届届学生的青春记忆。
可能每个大学周边都有这样的地方吧。它们或许不够光鲜亮丽,却真实地记录着年轻人的奋斗时光。就像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乍听有些滑稽,细想却格外贴切。它不仅描述了建筑的外形,更暗合了学生们在这里“攻坚克难”、为未来拼搏的状态。
走在熟悉的街道上,看着新一批学生抱着书本匆匆走过,我突然理解了这些别样建筑称呼的生命力。它们不是官方命名,却比任何正式名称都更鲜活地留存在了大家的记忆里。或许再过十年、二十年,当有人提起“雅安大学城周边的炮楼”,依然会唤起无数人会心的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