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花800元
广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件事在家长群里炸开锅时,李妈妈正盯着手机账单发愣。她反复核对那个刺眼的数字,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又划,仿佛多看几遍就能让金额变少似的。
事情发生在周叁晚上,李明用爷爷的老人机拨通了同学电话。两个孩子从作业题聊到新出的游戏皮肤,从班级趣事谈到暑假计划。墙上的挂钟滴答走着,谁都没留意通话时长已经跳到了180分钟。直到第二天查话费,全家人才发现这部平时只接打电话的老人机,竟然扣掉了整整800元话费。
老人机背后的资费陷阱
“这手机卡是之前在路边摊办的。”李明的爷爷回忆道,卖卡的小伙子只说月租便宜,没提超出套餐后每分钟要收4块多。像很多老年人一样,他根本不懂什么叫做“阶梯计费”,更不知道某些特定时段通话资费会翻倍。
通信营业厅的工作人员小张查看系统后直摇头:“这种案例最近特别多。”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资费明细解释,现在很多便宜套餐都藏着“通话超时按分钟高价计费”的条款。有些套餐甚至把夜间通话单独列为特殊时段,资费标准写得像蚂蚁那么小,年轻人都未必能注意到。
李爸爸跑去营业厅理论时,隔壁柜台正好有个阿姨在为类似的事情吵架。她的孙子用家里座机打了2小时长途,话费直接飙到600多。“现在这些资费套餐,简直比迷宫还难懂。”李爸爸苦笑着对窗口里的业务员说。
在营业厅等待处理的那一个小时里,李爸爸注意到前后有叁位家长都是来处理孩子通话产生高额话费的。有个扎马尾辫的妈妈气得直拍桌子:“我女儿就周末和同学讨论了两次作业,两百块钱就没了!”
这件事让李明全家重新审视了日常通讯习惯。他们现在会把所有手机的套餐内容贴在冰箱上,每周检查流量和通话时长。李妈妈还专门建了个家庭群,每次充话费前都要互相提醒查看套餐余额。
学校老师听说后,在班会课上特意讲了合理使用通讯工具的重要性。班主任王老师发现,班上超过一半的学生都曾用家长手机长时间通话。“你们知道800块能买多少本课外书吗?”她在黑板上算了一笔账,同学们看着那个数字都睁大了眼睛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随着智能手表在中小学生中流行,新的通讯消费隐患正在出现。有些支持独立通话的儿童手表,资费设置比手机卡还复杂。城南小学的陈老师反映,他们班上有孩子用手表和朋友聊天,一个月产生了300多元话费。
这件事在广元当地的家长圈里持续发酵。有人在社区论坛分享了避免高额话费的小技巧:关闭国际长途功能、设置每月消费上限、定期登录运营商础笔笔查看详单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,很多家庭以前根本没想到要做。
通信行业的业内人士私下透露,其实运营商都提供了话费封顶服务,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功能。只要主动申请,当月话费超过一定额度就会自动断网停机,能有效避免类似广元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情况再次发生。
如今李明家的冰箱门上,除了课程表和值日安排,又多了张话费管理表。每次通话前,孩子会主动看时间;充值时,大人会反复确认套餐内容。这个小小的改变,让全家人都成了更理性的通讯消费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