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连浩特学生品茶喝茶上课,边陲学子课间茶香体验
二连浩特学生品茶喝茶上课
讲台上飘来一阵若有若无的茶香,李老师不紧不慢地往保温杯里添了热水。这可不是什么教师休息室,而是二连浩特某中学初二(3)班的语文课堂。坐在最后一排的扎那从课桌里掏出自己的搪瓷杯,悄悄抿了一口早上阿妈准备的奶茶,茶香混着奶香在唇齿间漫开,让他瞬间清醒不少。
你可能会纳闷,学生上课还能喝茶?在这儿还真是常态。二连浩特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十月份教室里就供上暖气了。干燥的暖气房里,总得有东西润润嗓子。不知从哪届学生开始,带杯茶来上课成了传统。教导主任老早就默许了,只要不用保温杯敲桌子影响课堂秩序,课桌上多个杯子无伤大雅。
蒙古族孩子带的多是砖茶熬制的奶茶,汉族同学则以花茶、绿茶为主。课间十分钟,教室后排的饮水机前总是排着小队,大家互相看看今天泡的是什么茶。班长苏日娜的保温杯里常年飘着草原黄花的清香,她说这是奶奶教的方子,能防感冒。隔壁桌的王明则喜欢他爸从福建寄来的铁观音,虽然总被同学们笑说“小孩子装大人”,但他依然乐此不疲。
这种独特的茶文化,倒是给课堂添了不少趣味。上周地理课讲茶叶分布,张老师直接让同学们观察各自杯子里的茶叶。来自江南的新茶芽头肥壮,本地的砖茶色泽乌润,内蒙古的奶茶咸香浓郁——这堂地理课变得格外生动,南北方茶叶的特点在杯水中一一呈现。同学们举着杯子互相观察,比看课本插图直观多了。
最有趣的是下午第一节历史课。讲到茶马古道时,历史老师突然问:“咱们班谁今天带了蒙古奶茶?”七八个同学举起了手。老师笑着请扎那描述奶茶的制作过程,当说到要把砖茶捣碎、加水熬煮、再加入鲜奶和盐巴时,不少同学都咽了咽口水。这节对于贸易之路的课程,因为同学们手边的茶饮变得具体而亲切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赞同上课喝茶。新来的数学老师就挺反对,觉得会分散注意力。直到有次公开课,她看到学生们在思考难题时不约而同地端起杯子,安静品一口茶然后继续演算,那种专注的神情让她改变了想法。现在她的课上,也允许同学们在合适的时候喝口茶提神了。
这些零零后孩子们或许说不清茶道的深奥哲理,但他们懂得在课间给感冒的同学倒杯热茶,懂得在考试前互相分享安神的菊花茶。茶在这里不再是高雅的摆设,而是融入日常的陪伴。就像操场边上那几棵顽强生长的沙枣树,这种边陲学子课间茶香体验,已然成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。
窗外,北风卷着沙尘敲打玻璃窗;窗内,四十多个保温杯飘着不同的茶香。在这个离国境线只有十几公里的城市里,茶叶连接着不同民族孩子的味蕾,也温润着他们的青春时光。不知道多年以后,当这些学子走向天南海北,会不会在某个疲惫的深夜,突然想起中学时那杯陪着他们度过无数课堂的暖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