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安98场体验分享,迁安九十八场活动感受
那天下着小雨,我站在迁安钢厂98场的大门前,心里直打鼓。早就听说这里是全国最早的带钢试验基地,可真要走进这钢铁丛林,还是有点发怵。
老师傅老张迎面走来,用力拍了拍轧机立柱:“咱们这98场啊,就像个老伙计。你看这轧机,84年投产的,比我工龄还长!”他手指划过设备表面,那里已经被摸得发亮。“当年一个月试轧19个新品种,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慢,但那会儿可是创了全国纪录的。”
老设备的温度
跟着老张往里走,他突然在一台锈迹斑斑的剪断机前停下。“别看它旧,精度到现在都不输新设备。”他打开防护罩,指着一排齿轮说,“这都是老师傅们自己改造的。那时候没有现成技术,全靠一点一点摸索。”说到“摸索”两个字时,他眼神里透着光。
我伸手摸了摸机器,冰凉的触感里似乎还保留着叁十多年前的温度。这些老设备就像活的历史书记,记录着迁安98场的点点滴滴。
操作台前,年轻技术员小刘正在调试参数。“张师傅总说我们这代人有福气,”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设备都智能化了,但我觉得,老设备教会我们的东西更珍贵。”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,“比如这个轧制力曲线,老工人们用手都能感觉出来,我们现在要靠传感器。”
传承的味道
在冷轧区域,我遇到了质检员王姐。她拿起一片刚下线的带钢,对着灯光仔细查看。“这活干了二十年,闭着眼睛都能摸出表面质量。”她说着真的闭上眼睛,手指轻轻拂过钢带表面,“平整度怎么样,有没有划痕,指尖会告诉你。”
这种经验,是98场最宝贵的财富。王姐说,她这套本领也是老师傅手把手教的。“现在我也在带徒弟,得把这手艺传下去。”她翻开检验记录本,上面密密麻麻的数据,记录着每一次工艺调整带来的细微变化。
午休时,老张端着饭盒坐在车间外的石凳上。“知道为什么叫98场吗?”他扒了口饭,“因为这是咱们迁安第九十八个建设项目。那会儿条件苦啊,但每个人都铆足了劲。”他望着远处的厂房,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。
下午的轧制试验中,我亲眼见证了一块红彤彤的钢坯如何在轧机间穿梭,最终变成薄如纸片的带钢。轰隆声中,老张不时侧耳倾听,偶尔做个手势,工人们就能明白他的意思。这种默契,不是一天两天能练成的。
临走时,老张送我到门口。“下次来,可能就见不到这些老伙计了。”他回头看了眼车间,“但要我说,这些老设备教会我们的东西,比它们本身值钱多了。”
雨已经停了,夕阳给厂房镀上一层金色。我想,迁安98场真正的价值,或许就藏在这些老设备的故事里,藏在老师傅的手艺里,藏在每一次精心调试的参数里。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子,其实都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钢铁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