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县100块钱叁小时服务,辉县叁小时百元服务
最近在辉县街头,总能听见有人在聊"100块钱叁小时"的事。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犯嘀咕,这价钱在现在能干啥?随便下顿馆子都不止这个数。直到上周陪朋友去体验,才发现原来藏着这么个接地气的好去处。
藏在巷子里的烟火气
沿着解放路往西走,拐进那条挂着红灯笼的老街,扑面而来的就是热腾腾的锅气。卖卷凉皮的大姐动作麻利,叁下两下就包好个胖乎乎的卷饼。隔壁摊的胡辣汤咕嘟咕嘟冒着泡,香油味儿飘得老远。朋友扯我袖子:"瞧见没,这些摊位都参与那个辉县叁小时百元服务。"
原来这活动是本地商家凑堆儿搞的,一百块钱能在指定商铺消费叁小时。小吃摊、茶馆、理发店、文具铺...二十来家老店都参与。王记烧饼摊的老板边揉面边笑:"咱不图赚大钱,就想让街坊邻里都能乐呵乐呵。"他家的芝麻烧饼咬一口直掉渣,才两块五。
在裁缝铺量身材的李婶跟我说,她每个月都来:"改条裤子五块,补件衣裳叁块,剩下的钱还能去听段戏。"说着指了指巷子深处的茶馆。木牌楼上挂着水牌,今天唱的是《穆桂英挂帅》。
时间好像变慢了
坐在八仙桌前嗑瓜子,忽然觉得这叁小时过得特别踏实。台上老生唱得字正腔圆,台下茶博士提着长嘴壶续水。旁边戴老花镜的大爷跟着打拍子,他茶杯里的茉莉花瓣打着转儿沉底。这时候才琢磨过味儿来,辉县100块钱叁小时服务,买的不是东西,是这份慢悠悠的时光。
理发店的张师傅拿着推子跟我说,现在人都图快:"十分钟剪个头,哪有功夫闲聊?可在我这儿,老主顾照样躺着刮脸、掏耳朵,全套下来四五十分钟。"他店里的转椅还是叁十年前的老款式,转动时发出嘎吱的声响,像在讲古早的故事。
最后半小时,我们钻进旧书店。老板正在教小孩认连环画上的字,玻璃柜台里摆着上世纪的话梅糖。花十块钱买了本《山海经注释》,扉页上有前主人娟秀的批注。忽然理解为什么很多年轻人也开始追捧这个辉县叁小时百元服务——在手机刷屏的间隙,总需要些能摸得着的实在。
夕阳西下时,我们揣着改好的裤子、新淘的旧书,还有半包没吃完的桂花糕走出巷口。朋友翻着记账本笑:"叁个人花了二百八,还剩两张券下次用。"回头望去,炊烟袅袅升起,茶馆的灯笼刚好点亮。这样的下午,比在商场里漫无目的地闲逛,多了几分温暖的踏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