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火车站小巷子,东台车站旁小胡同
要说东台火车站旁边那条小巷子,我可太熟悉了。每次从外地坐夜车回来,天刚蒙蒙亮,拖着行李箱穿过站前广场,一头扎进那条窄窄的巷子,闻着空气中飘着的早点香味,才真觉得自己是回家了。
这条巷子夹在两排老房子中间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下雨天得小心走着,不然容易滑跤。巷口王阿姨的早餐铺子总是第一个开门,蒸笼冒出的白汽混着豆香,能飘出老远。“回来啦?”王阿姨一边麻利地包着馄饨,一边抬头招呼。她认得这条巷子里大多数老街坊,连我这种在外地上学、只有寒暑假才回来的,她都能记住。
再往里走几步,是李师傅的自行车修理铺。铺子小得转个身都难,墙上挂满了各种零件,地上堆着待修的车胎。李师傅常说,他在这巷子里修了叁十年车,从二八大杠修到现在的共享单车。“东西坏了就得修嘛,跟人一样,哪能有点毛病就扔掉。”他这话说得实在,现在年轻人东西坏了就想换新的,可这条东台火车站小巷子里的老店,还守着这份朴实。
巷子深处的声音
午后两叁点,巷子最安静。阳光斜斜地照进来,把晾在窗外的衣服影子拉得老长。这时候,能听见二楼传来咿咿呀呀的京剧声——那是退休的张老师又在听戏了。他家的窗台上永远摆着几盆茉莉,开花时整条巷子都香。
傍晚时分,东台车站旁小胡同开始热闹起来。下班的人推着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,买菜回来的主妇在巷口交换今天的菜价,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追逐打闹。陈记杂货店的灯亮得最早,那盏昏黄的白炽灯,像是专门为晚归的人点的。
我在外地读书时,常常想起这条巷子。城市里的马路太宽,楼太高,人说句话都有回声,反倒显得空旷。而这条东台火车站小巷子,虽然窄,虽然旧,却满满当当的都是生活气息。上次寒假回来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家奶茶店,明亮的装修和周围的灰墙形成对比。刚开始我还担心,怕这条老巷子也要变得商业了。
不过观察了几天,发现奶茶店的年轻人很快融入了这里——他们会帮王阿姨搬蒸笼,会给李师傅送冰镇柠檬水,晚上关店前,多余的面包会分给巷子里的孩子。新鲜血液的注入,并没有改变这条东台车站旁小胡同的底色,反而让它更有活力了。
今年夏天特别热,巷子里的老人喜欢搬个小凳子坐在阴影处,摇着蒲扇聊天。他们谈论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谁家又添了孙子,偶尔也会说起这条巷子的过去。“以前哪有这么平整的路哦,全是坑坑洼洼的。”住在巷尾的刘奶奶说,“下雨天都得踮着脚走。”
现在这条东台火车站小巷子确实变了不少,青石板路修整过,墙角装了路灯,晚上走路不用再摸黑。但有些东西没变——邻里见面还是会停下聊两句,谁家做了好吃的还是会分给隔壁,晚上睡觉很多人家还是开着窗,不担心安全问题。
每次离开东台,我都特意早点出门,慢慢穿过这条巷子。卖早点的、修车的、闲聊的、追逐的孩子,这些平常的画面,却是我在外面最常想起的。火车站的站台很新,火车很快,城市很大,但只有踏进这条东台车站旁小胡同,脚步才会真正慢下来。
巷子还是那条巷子,只是走的人不一样了。有人从小孩变成大人,有人从黑发变成白发,还有人像我一样,从这里出发又回来,循环往复。它见证着离开和归来,承载着记忆和当下,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待在火车站旁边,像个永远的守望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