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那里有站小巷的,攀枝花站旁小巷位置
我刚到攀枝花时,有位本地老师傅眯着眼跟我说:“你要找地方,得先搞清楚攀枝花那里有站小巷的。”我当时听得一头雾水,车站旁边不都是大马路吗,哪来什么小巷?
后来在火车站广场转了两圈,才琢磨出这话里的门道。原来老师傅说的“站小巷”,真不是我们平时想的那种居民小巷,而是特指车站后方那片生活区。要说这攀枝花站旁小巷位置,还真得费点功夫才能找到——得从出站口往右拐,绕过报刊亭,再穿过一条卖茶叶蛋和玉米的小吃摊,冷不丁就能看见个不起眼的斜坡。
斜坡后面的天地
顺着斜坡往下走,眼前突然就热闹起来了。四五家早点铺子冒着热气,修鞋的老师傅坐在马扎上忙活,晾衣绳从这头拉到那头,上面挂着彩色的衣裳。这里和车站前广场完全是两个世界,前广场人人行色匆匆,这里却能看到老太太慢悠悠地择菜,小孩子追着皮球跑。
我常去的那家面馆,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。他说他们在这开了十几年,来的多是熟客。“车站前面那是给过路人准备的,我们这儿才是过日子的地方。”他边下面边跟我聊,说这条巷子最神奇的是总能遇见有意思的人——有刚下火车被朋友带过来吃面的旅客,也有在附近住了半辈子天天来报到的老主顾。
确实,在这儿吃饭总能听到天南海北的腔调。上周我就碰到个从成都来的小伙子,他原本只是下车转悠,结果被这巷子里的烟火气吸引,硬是多待了两个小时,说要“感受真实的攀枝花”。
巷子里的时光
这条巷子还有个特点,就是能看出时间的痕迹。巷口那家理发店还是老式转椅,红色油漆都快掉光了。隔壁杂货店的商品摆得满满当当,从针头线脑到锅碗瓢盆应有尽有。最有趣的是巷尾修表摊,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,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零件。
有一次我问修表师傅,为什么不在前街租个店面。他笑了:“这儿多好,清静,来的都是实在客人。”他说在这条巷子里做生意,讲究的是细水长流,不像前面那么喧闹。
其实想想也是,这条藏在车站后面的小巷,就像城市的另一个入口。它不张扬,却实实在在地连接着本地人的生活。很多人在攀枝花站下车后直接打车离开,根本不知道就在几步之遥,还有这样一片天地。
现在我每次去攀枝花站接人,都会特意早点到,就为在这条巷子里转转。有时候买份刚出锅的炸洋芋,有时候就单纯地走走看看。这条巷子让我明白,每个城市都有它不为人知的另一面,而那些最地道的味道,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。
前两天又遇到那位指路的老师傅,他问我找到那条巷子没有。我点点头,他得意地笑了:“我就说嘛,攀枝花那里有站小巷的,找到了那儿,才算摸到了攀枝花的一点门道。”这话说得真在理,一个城市的魂,往往不在那些光鲜亮丽的主干道上,而是藏在这些需要细心寻找的角落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