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小妹24小时喝茶,茶香伴敦煌24小时
你说这事儿奇不奇?敦煌这地方,白天是游客的,晚上是风的。可偏偏有个敦煌小妹,硬是把24小时都泡在茶里了。
我第一次听说这事儿,是在沙州夜市的一个馕饼摊子前。老板娘一边揉面一边说:“那姑娘啊,茶壶就是她的伴儿。”这话让我好奇得不行,第二天天没亮就摸到了她的小茶馆。
从清晨到日暮
卯时刚过,曙光还没爬上鸣沙山,她已经坐在店门口烧水了。那把紫砂壶用得油亮,她说这是爷爷传下来的。“清晨要喝淡茶,”她捏一撮今年的新茶,“这时候的敦煌最安静,茶味也最真。”水汽蒸腾起来,混着茶香,竟把干燥的空气都润湿了。
到了午时,游客渐渐多了。有个满脸是沙的广东客人进门,嚷嚷着要冰镇饮料。小妹却不急,慢悠悠泡了盏叁泡台:“试试这个,解渴还养胃。”那客人将信将疑地抿了一口,眼睛忽然亮了:“咦?这甜丝丝的......”
最妙的是子时。那天我写生晚了,路过时看见灯还亮着。推门进去,她正对着一弯新月独酌。“夜茶要浓,”她给我也斟了一杯,“这时候的敦煌,才把白天的热闹都消化了。”我们谁也没说话,只听壶里水声咕嘟,窗外偶尔传来驼铃的余音。
茶里乾坤
她这24小时喝茶的习惯,说起来还有个缘故。去年修复壁画的老教授常来,有次闲聊时说:“古人在这条路上,也是靠茶水解寂寞的。”就这一句话,让她忽然懂了——原来她守着的不仅是茶馆,更是这条丝路上千年不变的等候。
茶香伴敦煌24小时,这话真不假。有一回刮沙暴,整整一天没人来。我担心她去探望,却见她正不紧不慢地冲泡第六道茶。“茶凉了再续上就是,”她笑着说,“就像这敦煌,人来人往,它自有个不变的魂儿。”
现在我也成了常客。有时看她给游客讲茶,忽然觉得那不止是在说茶,倒像是在用另一种方式,延续着这条古道上的人情味儿。敦煌小妹24小时喝茶,喝的哪是茶啊,分明是这方水土里,千年不变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