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城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使用
前两天路过白城小学,看见几个孩子在校门口挤眉弄眼地比划着什么,一下子把我拉回了二十多年前。那会儿我们放学可不急着回家,总得先在校门口的老槐树下对上一串暗号——今天谁去河边摸鱼,明天去哪儿摘桑葚,全藏在那些稀奇古怪的暗语里。
现在的孩子还玩这个吗?我站在马路对面看了半晌,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用手比着复杂的手势,旁边男孩憋着笑回应。这场景真叫人恍惚,好像时光从没流走过。
暗号里的童年密码
记得我们那会儿的暗号变得可勤了。周一是用《西游记》角色当口令,周二可能就换成动画片里的招式名。有回班长想出新点子,要求对暗号时必须摸右耳朵,结果全班叁十多个人齐刷刷摸耳朵的画面,把执勤老师看得一愣一愣的。
这些看似幼稚的游戏,其实藏着孩子们的小心思。用暗号划出属于自己的圈子,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建立秘密王国。哪个同学最近受欢迎,看看愿意和他对暗号的人数就知道;谁要是犯了众怒,第二天就会发现没人接他的暗号了。
现在的白城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我看那几个孩子散去时的兴奋劲儿,答案应该是肯定的。虽然他们玩的内容变了,可能从我们当年的《黑猫警长》变成了《奥特曼》,但那种通过秘密语言建立联系的需求,从来都没变过。
有个穿蓝色校服的男孩落在最后,小声念叨着今天的作业题。旁边戴眼镜的同伴突然喊了句什么,他立刻眉开眼笑地跑过去——看来是接上了只有他们懂的暗号。
变了味道又没变味道
和门口小卖部的老板聊起来,他在这儿卖了十几年文具。“早些年孩子们凑在一起对对子,现在都聚着看手机咯。”他擦着玻璃柜台,“不过要说暗号完全消失也不对,就是换了个形式。”
他说现在有些班级会有自己的微信群,在群里商量好第二天要带的课外书,这算不算新时代的暗号?还有孩子们约着去图书馆写作业,会在作业本上画特定标记。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使用这个问题,确实值得琢磨。
我忽然想起邻居家读五年级的孩子。上周他神神秘秘地告诉我,他们班最近流行用文具摆造型。两支铅笔交叉是“老地方见”,橡皮放在铅笔盒左上角是“老师来了小心”。你看,孩子们创造秘密语言的冲动,从来都没熄灭过。
只是现在的暗号更隐蔽了。毕竟放学后能自由玩耍的时间少得可怜,各种补习班把时间切得七零八落。但就算只有课间十分钟,孩子们还是能发展出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。
天色渐晚,校门口终于安静下来。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又跑了回来,原来是水壶忘拿了。临走时她突然朝保安室方向比了个剪刀手,保安大叔笑着回了个辞办的手势。这大概就是他们之间的暗号吧——确认是认识的熟人家孩子。
走在回家的路上,我忽然觉得白城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这个问题,其实问的是那种纯粹的、孩子间的默契还在不在。看见晚霞里追逐的身影,听见他们用我们听不懂的词说笑,我想答案应该是让人安心的。
可能再过二十年,这些孩子也会像今天的我一样,在某天傍晚停下脚步,看着新一代的孩子在校门口延续着他们的游戏。形式会变,内容会变,但校门口那些闪烁的眼神、会心的微笑,永远不会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