涿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高价通话3小时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,就在上周,涿州有个初中生花了整整八百块钱,就为了打一通叁小时的电话。消息在我们小区传开时,正买菜的王阿姨眼镜都快跌碎了:“啥电话啊这么金贵?是能教考上清华还是能中彩票?”
我最初听到这事儿,心里也直犯嘀咕。现在的小孩,微信视频都不要钱,怎么还掏这么多钱打电话?后来辗转打听到,打电话的孩子叫小宇,是我邻居家孩子的同班同学。那八百块钱,是他攒了半年的零用钱加春节红包。
那通电话的另一头
你肯定好奇,电话那头究竟是谁?不是名师,也不是什么神秘人物,而是小宇两年没见的表哥。表哥前年去西北当兵,驻守的地方偏得很,手机信号时有时无。最近他调到了哨所,每周只有周叁晚上能固定使用座机。小宇算了又算,长途加军线转接,叁小时刚好的八百块。
小宇妈妈后来红着眼圈说,孩子那天抱着电话坐在阳台上,从傍晚打到深夜。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,一会儿安静地听着。她偷偷切了水果送过去,听见小宇在说:“你教我的那道数学题,我这次考试真用上了……”
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,也曾为了给外地读书的姐姐打电话,跑老远去电话亭排队。现在联络方便了,反而很难再为谁守着时间、算着话费去等一个通话。
眼下这个微信秒回的时代,肯花八百块买叁小时通话的人,心里该藏着多重要的话。小宇这事让我琢磨了好久——有些交流,真不是免费就能替代的。
听说那晚小宇挂掉电话后,把通话内容密密麻麻记了半本日记。里面有表哥在哨所看到的星空,有他想家时唱的歌,还有对小宇说的:“你在家好好的,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。”
隔壁李师傅知道后说了句实在话:“现在让孩子掏八百块买双鞋,他眼都不眨。肯把钱花在听当兵表哥讲故事上,这孩子,心里亮堂。”
这件事在涿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热议中,渐渐传成了好几个版本。但核心没变——在这个什么都图快的年代,还有人愿意用最“笨”的方式,守护最珍贵的情感。
今天下班时,看见小区里几个初中生凑在一起,不是在开黑打游戏,而是在传阅小宇那本日记的复印件。其中一个男孩说:“我哥在深圳,我也要给他打个长电话。”
或许,这八百块买来的不止是叁小时通话。它像块小石头,在很多人心里激起了涟漪。让人想起那些被微信表情包代替的促膝长谈,被群发祝福冲淡的专属问候。
夜深了,我拿出手机,找到那个半年没拨的号码。虽然最后没打出去,但至少,我认真想了想要和电话那端的人说些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