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平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平城胡同五旬情缘
巷子深处的老槐树下,陈师傅正在修补一双褪色的红皮鞋。他手里的锥子穿过皮革发出规律的声响,像在诉说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故事。
“您这手艺在开平巷子真是独一份了。”我蹲在旁边看他工作,“听说您在这儿住了五十年?”
陈师傅推推老花镜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:“是啊,从二十五岁到现在。”他指了指巷口那家已经关闭的杂货铺,“我和她就是在那里认识的。”
那个特别的午后
那是一九七五年的春天,巷子里的玉兰花开得正盛。陈师傅还记得那天他揣着刚发的工资——整整两百块钱,准备去杂货铺买些日用品。
“姑娘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,在柜台后面打算盘。”陈师傅的眼神飘向远方,“我递过去五块钱买香烟,她找零时手指都在发抖。”
后来他才知道,那姑娘叫秀兰,刚顶替父亲的工作。那天是她第一次独立看店,多找了他二十块钱。
“我回去还钱时,她眼圈都红了。”陈师傅笑着说,“那二十块钱要是赔了,她得白干半个月。”
就这样,开平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悄悄发了芽。那时候的两百块钱可不是小数目,足够一个人过两叁个月。陈师傅用那笔钱中的一部分,请秀兰在巷口吃了碗阳春面。
五旬岁月的相守
如今杂货铺早已改建成了民居,但开平巷子的青石板路还是老样子。陈师傅和秀兰在这里相守了整整五十年,从青丝到白发。
“前年秀兰生病住院,我每天穿过这条巷子去医院陪她。”陈师傅放下手里的活计,“那时候才明白,什么叫做平城胡同五旬情缘。这巷子里的每一块砖,都记得我们走过的路。”
他修好的这双红皮鞋,是秀兰年轻时最心爱的一双。虽然现在已经不再穿了,但每年春天,陈师傅都会拿出来仔细保养。
“日子就像这修鞋的线,”陈师傅扯了扯手中的麻线,“一针一脚都得扎实。我们那代人不像现在,动不动就说分手。”
巷子里飘来晚饭的香气,谁家在炒青椒肉丝。陈师傅深深吸了口气:“秀兰最爱做这个菜,说我爱吃。”
其实陈师傅知道,是因为青椒便宜。那些年,秀兰总是把肉丝都夹到他碗里。
夕阳西下,开平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。陈师傅收拾好修鞋摊,慢慢往家走。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,与巷子里斑驳的墙面融为一体。
也许爱情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,它就在开平巷子的晨昏里,在修补了无数次的旧皮鞋里,在一饭一蔬的日常里。就像陈师傅总说的,真情就像老酒,越陈越香。
远处传来秀兰的呼唤:“老头子,回家吃饭了。”陈师傅应了一声,脚步明显轻快起来。巷子尽头,炊烟袅袅升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