衡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衡阳大学城附近有座炮楼
那天和一个毕业多年的学长聊天,说起大学城的生活,他冷不丁冒出一句:“还记得咱们那边的炮楼不?”我愣了一下,随即会心一笑。这个称呼,大概每个在衡阳大学城生活过的学生都不陌生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是大一刚入学。室友指着远处几栋孤零零的高楼说:“看,那就是传说中的炮楼。”当时心里还犯嘀咕,这名字取得,可真够直白的。后来才明白,这不过是学生们私下里给取的绰号,带着点戏谑,也带着点无奈。
炮楼的前世今生
其实所谓的“炮楼”,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年修建的几栋筒子楼。灰扑扑的外墙,密密麻麻的窗户,远远看去真像战争年代的碉堡。这些楼年纪都不小了,墙皮有些脱落,阳台护栏也生了锈。但在学生眼里,它们可是个宝贝。
为啥这么说?因为这些楼里藏着最实惠的小餐馆、最地道的奶茶店,还有那些熬夜复习时必去的打印铺。记得叁楼有家麻辣烫,老板娘总是偷偷给我们多加点豆皮;二楼网吧的老板会在期末时给我们留位子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地方,装满了我们四年的青春记忆。
现在想想,这名字起得还挺形象。那些楼确实像碉堡一样立在大学城边缘,守护着我们的青葱岁月。每次从教学楼回来,远远看见那几栋楼的轮廓,心里就踏实了——快到家了。
烟火气里的生活
要说炮楼最迷人的地方,还得是那股子烟火气。每到傍晚,各种小摊就支棱起来了。烤串的滋滋声、炒饭的锅铲声、学生们的说笑声,混成一片。这种热闹,是学校食堂永远给不了的。
记得大二那年失恋,室友硬拉着我去炮楼下的烧烤摊。叁串腰子五瓶啤酒下肚,什么烦恼都烟消云散了。老板还送了我们两串烤馒头,说算他请客。那种被陌生人温暖的感觉,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是热乎乎的。
现在偶尔路过,还能闻到熟悉的香味。虽然好多店铺换了主人,但那感觉没变。这可能就是炮楼的魔力吧,不管时光怎么流转,它始终是学生们的精神港湾。
说来也怪,毕业这么多年,很多事都记不清了,但对于炮楼的细节却格外清晰。可能这就是青春记忆的特点吧,越是平凡的日常,越能在心里扎根。
前几天回母校,特意去炮楼转了转。发现外墙重新粉刷了,店铺也换了新招牌,但走进去,还是那个味道。学弟学妹们坐在我们常坐的位置上,说着我们当年说过的烦恼。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转,又继续向前了。
这让我想起现在网上总爱说“打卡圣地”,要我说啊,真正的圣地从来不需要打卡。就像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建筑,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,见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,收藏着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时光。这才是最珍贵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