汾阳微信附近人400元一次,附近联系400元即刻约见
汾阳这座小城的夜晚总是格外安静,路灯昏黄的光晕洒在柏油路上,偶尔有晚归的行人踩着影子匆匆走过。老王把摩托车停在巷口,掏出手机看了眼微信,屏幕的光映在他略显疲惫的脸上。“附近的人”功能他已经用了半个月,每天都能刷到不少新面孔。
上周叁晚上,他刚送完最后一单外卖,手机突然震动起来。一个陌生头像发来消息:“400元一次,现在能过来吗?”后面跟着某小区地址。老王愣了下,这价格比市场价高出不少。他回复了个“行”字,调转车头就往那边赶。路上还在琢磨,这年头连这种服务都开始明码标价了?
藏在手机里的交易
到地方才发现是处老小区,楼道里的声控灯时好时坏。敲开门,是个穿着睡衣的年轻人,屋里堆着不少电子设备。“帮忙试个新开发的社交软件”,年轻人递过手机,“注册完发个使用感受就行”。老王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400元是当测试用户的报酬。他边填写资料边想,现在这互联网行业,招个临时用户都得用这么隐晦的说法了?
后来和开网吧的老张喝酒说起这事,老张笑得直拍大腿:“你这算走运了!上回我店里有个顾客,也是看到类似消息,到了才发现是要他帮忙刷单。”夜风吹得大排档的塑料棚哗哗响,老张压低声音:“现在这些网上联系,真得留个心眼。有的说是高薪兼职,其实...”他没再说下去,只是摇了摇头。
自从那次之后,老王开始留意起微信上的各种信息。有天凌晨叁点,他送完代驾的客人,在等红灯时刷到条动态:“急需用钱,可提供夜间陪伴服务”。下面立刻有人评论问价,发动态的人很快回复“私聊”。老王盯着手机屏幕出了会神,这样的夜晚,在这座小城里究竟有多少类似的交易正在发生?
前两天在早餐摊,听见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孩子在讨论:“直接说400元帮忙写作业不就行了?非要写什么知识辅导服务。”另一个孩子咬着油条笑:“你懂什么,这叫语言艺术。”卖煎饼的大婶边摊面糊边摇头,嘴里嘟囔着:“现在的孩子啊...”
老王最近接的单子越来越杂。有时候是帮人排队买限量版球鞋,有时候是冒充亲戚参加婚礼,最离谱的是有次假装成成功人士去相亲。每次价格都差不多,都是400元上下。他开始意识到,在这个小城的表象之下,藏着另一套运行规则。人们用隐晦的语言在微信上达成交易,就像在玩某种心照不宣的游戏。
昨晚他又收到条消息:“附近联系400元即刻约见”,地址是家快捷酒店。这次他没立即回复,而是翻看了对方的朋友圈——全是转载的励志文章,没有任何生活痕迹。窗外忽然下起雨,雨点打在窗户上噼啪作响。他删除了对话框,把手机塞回口袋。有些界限,还是不要跨越为好。雨幕中的汾阳显得格外朦胧,那些藏在手机背后的故事,就让他们继续藏在夜色里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