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城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,相近标题女骑手送餐接单频率咨询
晚上九点多,肥城街头飘着炸串的香味。王姐把电动车停在建设路口,掀开头盔面罩擦了把汗。手机屏幕暗下去又亮起——这一个小时里,她只接到一单。
“现在单子怎么这么少?”她自言自语,转头问旁边同样在等单的老李,“你下午跑了几单?”老李竖起叁根手指,苦笑着摇摇头。这让我想起前两天在骑手休息站听到的对话,好几个女骑手都在问肥城女骑手外卖一小时一单怎么叫。
订单都去哪了
张阿姨干这行两年了,她记得去年这时候,晚上随便跑跑都能接十来单。现在呢?她从下午五点跑到晚上九点,统共就接了七单。“系统派单的声音变得特别珍贵”,她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接单记录,屏幕上的时间间隔长得让人心慌。
不只是她。我在桃园街遇到的小刘更着急——她刚入行叁个月,本来指望靠跑外卖挣点生活费,现在却经常在商场门口等上半个多小时。她忍不住打开接单软件检查网络信号,总觉得是不是自己手机出了问题。
其实问题不在手机。餐饮店老板老陈跟我说,今年肥城新开了两百多家外卖店铺,可点外卖的人没见增加多少。他比划着:“就像一锅饭,原来十个人分,现在二十个人抢。”
女骑手的独特优势
不过话说回来,女骑手送餐接单频率咨询这个话题背后,女骑手们也有自己的优势。李姐在城西片区特别受欢迎,很多老顾客点餐时会特意备注“让那位总戴粉色头盔的大姐送”。为什么?因为她送餐特别细心,汤洒了会主动联系顾客道歉,雨天还会用塑料袋把餐盒包得严严实实。
“细心就是我们的本钱”,李姐这样说。她在小区里送餐叁年,已经跟不少住户处成了熟人。有次给独居的老人送粥,发现老人不舒服,她马上联系了老人的子女。这样的故事在每个片区都在发生。
住在新城国际的小赵告诉我,他现在点外卖都会看骑手信息,要是熟悉的几个女骑手在附近,他宁愿多等会儿。“她们送餐准时,态度也好,汤很少洒出来。”
破局之道
面对订单变少的现状,骑手们也没闲着。小王最近发现了个小窍门——她不再固定在一个地方等单,而是慢慢在几条餐饮街之间转悠。“系统好像更喜欢移动中的骑手”,她这样说。虽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,但确实比死守一个地方接单率高些。
还有人开始琢磨时间差。早上七点到八点的早餐单,下午两点到四点的下午茶,这些非高峰时段反而竞争小。孙姐专门做早餐配送,虽然得起早,但单价比午晚餐高,而且路上不堵车。
更聪明的是刘姐,她跟叁家奶茶店搞好了关系,店员有单会悄悄提醒她。这种“线下接单”虽然不多,但积少成多,一个月也能多挣几百块。
晚上十点,王姐准备收工了。今天跑了九单,还算过得去。她重新戴好头盔,电动车消失在夜色里。明天又是新的一天,或许会有新的转机。毕竟在肥城的大街小巷,这些女骑手们依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奔跑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