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州100元小胡同,随州百元小巷游
你说随州这地方能有多大新鲜?高楼大厦哪儿都有,可那些藏着烟火气的小胡同,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。揣着一百块钱,我打算钻进那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看看能遇见什么。
刚拐进第一个巷口,就被一股焦香勾住了脚步。是个大妈在烙随州特色酱香饼,铁板上滋滋作响。"来五块钱的。"我递过纸币,她利落地包好递来,金黄的饼皮上还冒着热气。咬下去那瞬间,酥脆的外皮和咸香的酱料在嘴里炸开,这味道,连锁店真做不出来。
转角遇到老手艺
再往里走,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。墙角的青苔湿润润的,阳光从屋檐的缝隙漏下来,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光影。忽然听见"叮叮当当"的敲打声,循声望去,是个老师傅在修鞋。他戴着一副老花镜,手指却灵活得很,针线在皮鞋底上来回穿梭。"现在年轻人都不干这个啦,"他头也不抬,"但我在这条随州百元小巷里修了叁十年鞋,街坊邻居都认我。"
隔壁是个编竹篮的小店,满屋子的竹香。老师傅手法娴熟,竹篾在他手里听话地上下翻飞。我花二十块钱买了个小篮子,准备带回家装水果。这些老手艺,在商场里可见不着喽。
走到巷子深处,发现个旧书店。书架上的书都泛黄了,空气里有股纸张特有的霉味,却格外好闻。老板正在整理一堆刚收来的旧书,看见我来,推了推眼镜:"随便看,都是老版本。"我在角落里找到一本八十年代的随州地方志,才十块钱。这价格,在网上连本新书的零头都不够。
一百块钱能吃出什么花样
肚子有点饿了,正好前面有个小吃摊。老板娘系着围裙,正在包馄饨。"咱们这的豆皮可是一绝,"她热情推荐,"配上碗馄饨,十五块管饱。"那就来一份呗。等着上菜的工夫,我看着她在灶台前忙碌,锅里的热气把她脸颊熏得红扑扑的。
馄饨端上来,汤清馅大,撒着葱花和虾皮。豆皮煎得恰到好处,外酥里嫩。这味道,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早饭。旁边桌的大爷看我吃得香,笑呵呵地说:"这家的味道,二十年没变过。"
吃饱喝足,又在巷子里发现个卖糖画的。花了五块钱转了个转盘,指针停在了龙的位置。老师傅舀起一勺糖稀,手腕轻转,眨眼工夫,一条活灵活现的糖龙就做好了。这手艺,看得我都舍不得吃。
路过一个茶馆,里面传来麻将声和说笑声。要不是时间紧,我真想进去坐坐,听听老街坊们聊天。那种松弛的感觉,是咖啡馆给不了的。
天色渐晚,我算了算今天的开销——酱香饼五块,修鞋十五,竹篮二十,旧书十块,午饭十五,糖画五块,还买了些当地产的蜜枣和麻糖。你猜怎么着?一百块钱还没花完。我在巷子口的石阶上坐下,看着夕阳把青砖墙染成橘红色。
这条随州100元小胡同给我的,不只是省钱的快乐。它让我看见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——不那么着急,不那么精致,却真实得让人心安。那些老师傅的手艺,那些几十年不变的味道,那些街坊间的熟络,都在这条巷子里静静流淌。也许下次来,我该换个巷子逛逛,谁知道还会发现什么宝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