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江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建筑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1:57:47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被忽略的建筑故事

前几天路过内江大学城,听见几个学生指着路边几栋筒子楼说"去炮楼取快递"。这个称呼让我愣了半天,仔细打量这几栋建筑——外墙有些斑驳,阳台密密麻麻挨着,确实像火柴盒竖在路边。为什么年轻人会给这些建筑起这样的外号?这倒勾起我的好奇。

顺着学府路往西走,遇到在附近住了十几年的面馆老板。他边揉面团边说:"这些楼啊,零几年就建好了,那会儿大学城还没现在这么大阵仗。"他指着窗外,"最早是给工地工人住的临时宿舍,后来周边商铺老板租来当仓库,现在大多转租给学生了。"

确实,这些建筑位置很特别。正好卡在大学城和生活区的交界处,离教学楼步行十五分钟,楼下就是小吃街。建筑结构也很有意思,每层十几户门对门排列,长长的走廊像学生宿舍的放大版。这种布局在现在的新小区里还真少见。

遇到经济系大叁学生小王,他刚从那栋楼里取了网购的衣服。"我们管这叫炮楼,其实没别的意思,"他不好意思地笑笑,"就是外形方方正正的,阳台密密麻麻像碉堡的射击孔。这栋和后面两栋造型差不多,大家都这么叫。"

这类建筑在大学城周边还真不少见。往南走两个路口,就能看见类似的"创业楼"。虽然大家都这么称呼,但每栋楼都有自己的故事。有的因为当年开发商资金链断裂,外观永远停留在了毛坯状态;有的经历过多次改造,最初的设计早已面目全非。

仔细观察这些建筑,能读懂大学城发展的脉络。最早那批楼带着明显的实用主义风格,后来新建的开始考虑美观,最近两年出现的则注重功能分区。这些变化,好像在用砖瓦水泥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

建筑工人老李正在给其中一栋楼更换水管。"这楼比我闺女年纪都大,"他抹了把汗,"管道老化得厉害,但结构还挺结实。好多学生喜欢租这里的房子,虽然旧了点,但价格实在。"

这些被赋予特殊称呼的建筑,某种程度上成了学生们的秘密基地。除了居住,它们还承担着更多功能——考研自习室、快递驿站、排练场地,甚至还有人在里面开起了小工作室。这些空间虽然简陋,却满足着年轻人在校园之外的各种需求。

傍晚时分,这些建筑最先亮起灯火。阳台上晾晒的衣物随风摆动,窗口飘出炒菜的香味,偶尔还能听见吉他声。这些生活气息,让原本冷硬的建筑变得柔软起来。或许在学生们心中,这些"炮楼"早已不只是个代号,而是大学生活中一段特别的记忆。

走在回程的路上,我不禁想:也许再过几年,这些建筑会被更新的楼宇取代。但那些对于"炮楼"的称呼,那些发生在长廊里的故事,可能会长久地留在很多人的青春记忆里。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看似普通却充满故事的角落,它们默默见证着城市的变迁,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共同回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