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台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烟台老街150元的温情故事
那家挂着蓝布门帘的馄饨店还在老地方,木招牌被海风磨得发白。下午四点,穿校服的女孩捧着热汤碗暖手,对面男生正把最后一只虾仁馄饨拨到她碗里。"十五块够吃吗?"女孩小声问。老板擦着桌子笑:"十年前也有一对儿,总拼一碗鲜肉大馄饨,加两份紫菜——正好十五。"
硬币在搪瓷盆里叮当响
巷口修鞋匠最懂爱情的模样。每到黄昏,总见着穿工装的年轻人来取修补的皮鞋,鞋跟磨斜的那只总是右脚。"姑娘走路急啊。"老师傅敲着鞋掌说。年轻人数出叁枚硬币:"她赶着去幼儿园接孩子。"那些年修补鞋跟只要叁块,剩下十二块刚好买两斤房东阿姨包的鲅鱼饺子。
旧书店老板娘见过更特别的。有个男孩每周都来淘泛黄的明信片,专挑印着烟台老景的。"寄给谁呀?"男孩只是笑。后来才知收件人是病房里的女友,女孩说想看遍走不进的风景。每张明信片邮资八毛,二十张正好十六,男孩总是红着脸赊两块——这大概就是烟台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最生动的注脚。
晚风经过邮筒会停留
海鲜市场收摊时分,穿水靴的摊主往塑料桶扔进最后几只活虾,冲着巷尾喊:"老师儿!"骑叁轮的老伯便晃着铃铛过来。五块钱的虾,叁块钱的青菜,再绕到西头买两块钱的擀面——这是给化疗妻子备的夜宵。路灯初亮时,车斗里装着十块钱的晚餐,还有九十块钱明天输液的希望。
其实哪需要整整一百五呢。租录影带的柜台前,中年人找出那盘《大话西游》时总会怔住。当年他和女友分看录像带,他租上集她租下集,省下的五块押金买糖炒栗子。现在整套租才叁块,可他始终只租上集——仿佛下集还在某个飘着海蛎子味的傍晚,等那个扎马尾的姑娘来取。
菜市场拐角修表铺的玻璃柜里,躺着一块永远修不好的上海表。表壳内页刻着"1987.夏",这是老师傅年轻时送未婚妻的礼物。那天他揣着半年积蓄一百五十块站在柜台前,却在买表与买婚纱间犯了难。后来表针停了,姑娘也去了南方,现在他每天给表上弦,像在拧动某个永恒的夏天。
暮色染红青石板时,我看见穿婚纱的新人在巷子拍照。新娘捧花里别着张泛黄纸片,上面工整记着"鲅鱼饺子15,明信片1.6,修鞋3,馄饨15..."摄影师喊笑一笑,新郎却突然红了眼眶——原来他们凑齐了整整一百五十张消费凭证,这是父辈当年约定婚书的暗号。
海雾漫过电线杆,晚归的自行车铃惊起屋檐鸽子。那些藏在皱纹里的烟台老街150元的温情故事,终会在某个馄饨店的热气里,与青春重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