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尔山如何找到能包的大学生,阿尔山怎样寻得可包的大学生
阿尔山的夏天来得特别晚,直到六月初,林间的积雪还没完全化尽。我站在游客中心门口,看着叁五成群的大学生志愿者穿着统一的冲锋衣,正给游客指路。忽然想起朋友前几天发的愁:他们单位想在旅游旺季搞个短期服务项目,偏偏找不到足够的大学生来做接待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,景区明明不缺年轻人,可具体到某个单位想招人,反而成了难题。
年轻人都在哪儿
我跟着志愿者小赵穿过白桦林,他手里拿着捡垃圾的夹子,动作利索得很。"我们同学来阿尔山,要么通过学校团委的项目,要么是看到青协公众号的招募。"他停下来指了指远处的观景台,"那边解说岗的同学,都是和景区签了协议的。"这话让我想起个细节——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景区缺人手,而用人单位也不清楚该去哪儿发通知。信息就像被山峦隔成了两半,这边缺人,那边找活,就是碰不到一块儿。
午休时在小餐馆吃饭,听见邻桌几个导游在聊天。穿蓝色马甲的大姐说:"我们旅行社去年直接找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系,老师带着二十多个学生来实习,效果特别好。"她夹了口菜,"关键是要找到对口专业的负责人,学生们觉得能写进简历,积极性就高了。"这倒是个实在话,现在大学生找兼职,更看重经历能不能给简历加分。
靠谱的渠道在哪儿
下午在鹿苑碰到个有趣的情况。养鹿的老王需要个会拍照的大学生帮鹿群拍宣传照,他在本地生活群发了消息,结果来应聘的还没他养的鹿多。后来还是景区办公室的小张出了主意,让他把需求发给市内几所高校的摄影社团。没过叁天,就有学生带着长焦镜头来了。"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"老王摸着后脑勺笑,"学生拍出来的照片确实有灵气。"
这事儿让我琢磨,其实阿尔山要找大学生,真没必要大海捞针。每个景区科室把需求理清楚,是想要导游解说、文案策划还是活动执行,然后找到对应院系的辅导员或者社团负责人。学生们寒暑假时间灵活,又需要社会实践证明,这样的合作对双方都合适。温泉中心的李姐说得实在:"我们现在都直接和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挂钩,定期要人,学生们轮着来,既新鲜又稳定。"
傍晚在火车站广场,遇见个举着相机的姑娘。聊起来才知道她是美术学院大叁的,通过学校实践平台找到阿尔山写生的机会,顺便在民宿帮忙换住宿。"很多同学都想来,但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。"她调整着相机参数,"要是景区有个固定的招募窗口就好了。"这话提醒了我,现在年轻人找信息都习惯上网,要是能把各单位的零散需求汇总到阿尔山旅游官网上,设置个"实践招募"专栏,效果应该不错。
回住宿的路上,看见几个大学生正在帮民宿老板调试新装的智能门锁。老板说这是通过市里"青年人才驿站"联系到的计算机系学生,既解决了技术问题,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。暮色中的阿尔山渐渐亮起灯火,这个边陲小城与年轻学子之间的故事,正在以更灵活的方式继续书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