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方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,青年学生一小时50元兼职
最近朋友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,就是对于东方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的兼职讨论。说真的,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时,我也愣了一下——现在学生兼职的行情都到这个水平了吗?
我特意问了几个正在做家教的大叁学长。小王在咖啡厅里边搅拿铁边说:"其实挺正常的,现在家长特别看重学习方法。我教初中数学,时薪比这还高些。"他指了指手机里的排课表,"不过能拿到这个价位的学生,通常都有点真本事。"
这个价格到底值不值
隔壁宿舍的小林就有完全不同的经历。"我开始也觉得时薪50元很夸张,后来接了份展会翻译的活,站在那儿才明白什么叫专业价值。"她翻出当时的工作证照片,"那叁天累是累,但确实让我对'青年学生一小时50元兼职'有了新认识。"
说到这儿,我想起表弟上周的抱怨。他辛辛苦苦在快餐店打工,时薪还不到这个数的一半。"同样的时间,不同的价值。"他咬着可乐吸管嘟囔,"看来光靠体力劳动确实不行。"
其实细想下来,这个价位背后反映的是市场对专业技能的认可。就像我们学校美术系的学姐,她接的插画委托早就超过这个标准了。"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。"她一边在数位板上勾线一边说,"我大一时也做过30元一小时的传单派发,现在想想真是浪费时间。"
不过话说回来,高时薪也意味着高要求。我见过招聘方对家教老师的要求清单,从专业知识到沟通技巧,整整列了二十多条。这倒让我想起有个同学去应聘线上辅导,准备试讲就花了一星期。
现在很多同学都在琢磨怎么把自己的知识变现。英语专业的在接翻译活,计算机系的在帮人写小程序,连体育生都开始做私教了。这种青年学生一小时50元兼职的现象,某种程度上成了检验专业能力的试金石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人都冲着钱去。我认识个文学院的同学,明明可以接高价的家教,却选择去社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。"看到爷爷奶奶学会视频通话时的笑容,那种成就感比赚钱更让人开心。"她说这话时眼睛亮晶晶的。
所以啊,下次再看到东方18岁学生一小时50元这样的信息,或许我们该多想想:自己身上有哪些别人愿意付费的能力?该怎么把这些能力包装成服务?毕竟在这个时代,知识和技术就是最硬的通货。
说到包装自己,隔壁班的小张有个特别聪明的做法。他把大广赛的获奖作品整理成作品集,放在招聘平台上,现在接设计委托接到手软。"其实很多能力我们都有,就是缺少展示的意识和技巧。"他滑动着手机相册给我看最近接的单子。
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,其实最想表达的是: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兼职,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。毕竟我们现在付出的每份努力,都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增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