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,中山茶道私人会所精选
这几天路过中山市区,发现不少朋友都在聊私人茶室的事儿。说来也巧,上周正好有位老茶友神神秘秘地拉着我说:"带你见识个秘密基地。"跟着他拐进老巷子,推开扇虚掩的木门,茶香混着古琴声就飘了出来——这才知道原来城里藏着这么多有意思的茶空间。
要说中山品茶私人工作室大选这事儿,倒成了最近茶圈里挺热门的话题。这些工作室大多藏在闹市深处,有的在民国老宅里摆着紫砂壶,有的在写字楼顶层弄出个枯山水庭院。记得有家叫"云间茶事"的,主人把阳台改成了玻璃茶寮,傍晚时分望着晚霞泡单丛,远处车水马龙都成了背景音。
茶香里的个性空间
现在这些工作室主打的就是个量身定制。上回去城南那家"茶庵",穿着棉麻裙的茶艺师会先温声细语地问:"今天想喝点提振精神的,还是放松身心的?"然后才从陶罐里取出对应茶饼。他们甚至根据天气调整冲泡手法,梅雨季节会用高冲法激荡茶香,干燥秋冬就改用低缓注水。
有位开在画廊里的工作室更绝,主人原是美术老师。每次茶席都配着当期画展主题,喝岩茶时赏水墨山水,品茉莉龙井时看工笔花鸟。有次恰逢岭南画派特展,她特意找来八十年代的猴王牌沱茶,说这味道能带人穿越回那个艺术迸发的年代。
中山茶道私人会所精选的标准里,藏着不少这样的巧思。比如老香山客栈改造的"七茶居",保留着蚝壳墙的同时,定制了能升降的茶桌——升起时是工夫茶台,降下变成书法案几。常来的书法家总爱在微醺的茶意里挥毫,墨香混着茶香能萦绕整晚。
现在挑茶室都成了门学问。朋友们相约时总会多问几句:"那家的凤凰单丛有桂皮香吗?""茶点配的是顺德手作杏仁饼吗?"有些资深茶客甚至带着自家茶杯上门,就像老饕自带酒杯去餐厅那般自然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这些工作室渐渐成了文化沙龙。在城东的"知叶茶庐"参加过次中秋茶会,十几位陌生人围坐在长茶台前,从茶汤颜色聊到月球地质,从陆羽《茶经》谈到太空育种技术。穿竹布衫的主人只在间隙安静续水,仿佛我们才是茶席真正的主角。
这些隐匿在都市褶皱里的茶空间,就像给快节奏生活按下的暂停键。那次在「云间茶事」喝到最后,暮色把玻璃茶室染成暖橙色,主人忽然往茶海里添了颗青梅。温热的生普遇见微酸果肉,竟泛起类似陈皮普洱的层次感。这种不期而遇的小惊喜,或许就是私人茶室最动人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