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伦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,海伦哪条街有小巷子可找
一个老街坊的问路
那天下午,我正在街角的便利店买水,一位看着面生的老大爷凑过来,操着带点外地口音的本地话问我:“小伙子,跟你打听个事儿,海伦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?”他脸上带着点着急,又有些不太好意思的神情。
我一听这问题,心里咯噔一下。这问法,听着可真容易让人想歪了。我没立刻回答,反而打量了他一下。大爷穿着朴素,手里还拎着个旧布包,不像是有啥歪心思的人。我琢磨着,他大概是来找人的,或者是很多年前来过这儿,凭着模糊的记忆在找地方。
“大爷,您别急,坐下来慢慢说。”我把他引到旁边的石凳上坐下,“您说的是海伦哪条街有小巷子可找呢?咱们这老城区,叫‘海伦’的地方可不止一处,有新开发的海伦国际,也有老早以前就有的海伦路。”我得先把范围搞清楚,不然指错了路,那可就是帮倒忙了。
大爷拍了拍脑袋,努力地回忆着:“哎呀,具体叫啥名儿,我这记性…好像是条挺热闹的大街,旁边能拐进一条小巷子,巷子口有家卖烟酒的杂货铺,老板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。”他这么一说,我脑子里立刻有了画面。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常跑去买冰棍的那条街嘛!
“您这么一说,我好像有点印象了!”我有点兴奋,“您说的是不是海伦中路?那条街以前确实挺繁华,商铺林立,您说的那个杂货铺,老板是不是姓王?”大爷一听,眼睛立刻亮了,连连点头:“对对对!好像就是姓王!他家的招牌是红底白字的!”
这下就对上了。我心里那块石头也算落了地,原来人家是正经问路,是我一开始想多了。这也不能怪我,实在是“站大街的小巷子”这个说法,在现在听起来,味儿不太对。我猜啊,这可能是大爷他们那代人特有的讲法,意思就是紧靠着主街、从大街上直接就能走进去的小胡同、小弄堂。
“大爷,您找的那地方我知道。您从这儿往前走,看到那个大的红绿灯路口右转,就是海伦中路了。您顺着路走,大概四五百米,注意看右边,那家红底白字的杂货铺还在呢!巷子口就在它旁边,现在好像改造成一个文创小街了,还挺漂亮的。”我一边说,一边给他比划着方向。
大爷听着,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,嘴里不住地说:“太好了,太好了,可算找对地方了。我是来找我一位老战友的儿子的,他就住那巷子里头,好多年没联系了,就记得这么个地方。”原来是这样,一段战友情,靠着对一条“站大街的小巷子”的记忆来连接。
看着他道谢后匆匆离去的背影,我心里挺感慨的。城市发展这么快,好多老地方都变了样,甚至消失了。但总有一些人,凭着记忆深处的一个名字、一个模糊的方位,执着地寻找着。像这位大爷,他问的“海伦哪里有站大街的小巷子啊”,听起来简单,背后却是一段沉甸甸的往事和人情。
这件事也让我想起,我们身边很多老地名、老说法,正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慢慢消失。年轻人听到“站大街的小巷子”,可能会误解,会觉得土气。但它确确实实是某个时代、某群人共同的记忆坐标。下次再有人用这种“过时”的方式问路,或许我们能多点耐心,试着去理解他们话语里封存的那段时光。毕竟,谁又能保证,几十年后,我们熟悉的那些词汇,不会被更新的时代看作是老古董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