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小巷辩辩快餐大连游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又溜达到了青泥洼桥附近的老街。太阳斜斜地照着斑驳的墙面,把晾衣绳上的白衬衫映得发亮。这条巷子我走了十几年,可每次拐过红砖房的转角,总觉得还能发现点什么新花样。
巷口修鞋的老张头突然喊住我:“小伙子,帮看看这个咋弄?”他举着掉了漆的智能手机,屏幕上赫然显示着“蚕蚕快餐”的聊天界面。我愣了一下——这年头居然还有人用这个?老张嘿嘿一笑:“隔壁理发店小王教我的,说是在大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比外卖软件还快哩。”
藏在巷子里的美味密码
跟着老张的指引,我顺着电线杆上若隐若现的粉笔箭头往巷子深处走。在晾着咸鱼干的屋檐下,果然有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。老板娘正对着电脑噼里啪啦敲键盘,屏幕上同时开着五六个蚕蚕聊天窗口。“来了啊?宫保鸡丁盖饭马上好。”她头也不抬地说道,手边的打印机滋滋地吐着订单。
等待的工夫,我和老板娘聊起来。她说这条巷子里都是老住户,大家习惯在蚕蚕群里下单。哪家今天炖了酸菜排骨,哪家做了海麻线包子,消息在群里一闪,老邻居们就心领神会。这种小巷辩辩快餐大连游的觅食方式,倒成了我们这片的特色。正说着,对面楼窗口垂下个竹篮,老板娘熟练地把饭盒放进去,竹篮又晃晃悠悠地升了上去。
穿着校服的男孩跑来取餐,书包拉链上还挂着蚕蚕企鹅的玩偶。我忽然想起十几年前,也是在这样的午后,我和同学挤在网吧里,一边挂蚕蚕等级一边等泡面。时光好像在这些巷弄里打了个转,把旧习惯酿成了新滋味。
老板娘找零钱时指了指墙角:“扫那个码进群,明天做海胆饺子。”我低头扫码的瞬间,听见她在后面叮嘱:“记得把昵称改成门牌号啊!”转身时看见夕阳正好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晾着的床单染成了暖金色。这种带着烟火气的便捷,或许就是老城区独有的温柔。
后来我常去那家店,有时是为了热乎的鱼卤面,有时就是想看看那群闪烁的蚕蚕头像。有次碰见老张头在教新搬来的年轻人改群名片,那场面莫名让人感动。这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而那个看似过时的软件,反倒成了流淌在巷子里的生活脉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