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大学门口暗号变了,学校门前新暗号更迭
最近路过江阴大学正门的时候,我发现件挺有意思的事。以前那些骑着电动车等着接单的外卖小哥,现在都不紧不慢地刷着手机;经常在门口发传单的年轻人,手里攥着一迭纸却不见他们递出来。这让我想起去年这时候,校门口可是另一番景象——隔着老远就能听见“尾号多少”“几号楼”的喊声,现在倒好,安静得都能听见树上知了叫。
住附近小区的王大爷,每天下午雷打不动要在校门口石墩子上下象棋。我凑过去问了句:“现在送外卖的怎么都不报手机尾号了?”老爷子举着“车”正准备将军,头也不抬地说:“早换法子咯,上周开始全都改成扫码确认。你瞧那些学生,现在出门买个煎饼都举着手机让摊主扫。”这话让我愣了下,连煎饼摊都跟上节奏了?
从暗号到扫码的转变
其实仔细想想,这个变化挺有意思。以前取外卖得像特务接头似的,得准确报出“尾号7531糖醋排骨”,现在倒好,隔着叁米远把二维码亮出来,“嘀”一声就完事。门口保安亭的老张跟我说,刚开始那两天才叫热闹呢。有个男生举着手机满场找外卖员,两人在门口转悠了半天,最后发现订单都快超时了——原来他把付款码当成取餐码了。
不过这种新方式也确实带来些方便。上周下雨,我看见有个姑娘撑着伞站在屋檐下,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刚停稳,她隔着雨幕晃了晃手机屏幕,餐品就递到手上了。要搁以前,还得扯着嗓子喊尾号,要么就得凑近了看小票,哪能这么利索。
学校西侧门水果摊的老板娘一边给荔枝喷水,一边跟我说:“现在这些孩子可精了,昨天还有个学生教我弄什么收款语音播报。”她指着摊位上新贴的二维码,“以前他们都喊‘阿姨称十块钱香蕉’,现在手机一晃我就明白。”说着正好有个穿球衣的男生跑来,举着手机让她扫了下,拎着盒切好的西瓜又跑回去了。
这些变化看似琐碎,却像水面泛起的涟漪,慢慢改变着校门口这片小天地。以前总能在路边听见“您有新的外卖订单”的提示音,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“微信到账”播报声。就连修自行车的大叔都在工具箱上贴了收款码,有回我亲眼看见他满手油污地指着二维码,让学生自己扫码付打气筒的零钱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应得这么快。前天傍晚我还看见个提着保温箱的小哥,挨个问路过学生:“您是尾号6082吗?”问了好几个才找到正主。那学生接过奶茶时笑着说:“我都把取餐码调出来了,您直接扫就行。”外卖小哥挠挠头:“主要以前喊惯了,这新规矩还得再练练。”
夜色渐浓时,校门口的灯光次第亮起。我注意到现在学生们出门很少带钱包了,就连买烤红薯的老奶奶都准备了打印的二维码。两个姑娘站在煎饼摊前,其中一个翻着书包嘟囔:“我手机没电了...”另一个笑着把煎饼递过去:“没事,我扫码请你。”这种细微处的便利,或许就是生活向前滚动的痕迹吧。
路灯把行道树的影子拉得老长,我看见几个学生说笑着走出校门。他们停在奶茶店前,窗口的店员举着扫码枪耐心等待。没有人高声喊叫,没有此起彼伏的电话确认,只有偶尔响起的扫码提示音,和晚风中飘散的奶茶香味。这片天地还在以它的方式热闹着,只是换了个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