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作学生品茶工作室,焦作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
最近路过学校后街,发现一家新开的焦作学生品茶工作室,门脸上挂着的手写招牌还带着墨香。推开木门,里头几个同学正围坐在茶海前,有人小心翼翼地端着闻香杯,那认真劲儿就像在实验室里做滴定实验似的。
穿亚麻衫的店主学长边烫茶杯边笑着说:"这儿不像老茶馆要背茶经,咱们就是从怎么拿盖碗不烫手开始。"他手腕轻转,沸水冲进白瓷盖碗,茶叶顿时在杯中舒展成朵朵青绿。"瞧,咱们本地的云台山云雾茶,泡开后是不是特别像太行山上的云海?"
当年轻人遇见古老茶汤
大叁的小王第一次来时,连绿茶红茶都分不清。现在他不仅能品出不同山场的水仙茶,还发现喝茶时特别适合构思课程设计。"你说怪不怪?在这待上半小时,比喝两罐红牛还提神。"他转动着手中建盏,釉面在灯光下流淌着星辰般的光泽。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这个空间里悄然发生。
窗边的绿萝藤蔓悄悄爬过了半个书架,书架上的《茶经》旁边,随意放着几本《结构力学》。有个女孩每周叁下午都会来这儿读诗经,她说茶香能让"关关雎鸠"的句子带着山野的气息。有时她会突然抬头问:"你们觉不觉得,古人在茶炉边吟诗的样子,跟我们现在边喝茶边聊论文差不多?"
冬夜里的焦作学生品茶工作室格外温暖,玻璃窗上的水汽凝结成珠。几个准备考研的同学在这里组建了学习小组,他们说紫砂壶里缓缓溢出的茶香,能让烦人的政治题变得亲切些。当有人泡出带着蜜香的正山小种时,满室都会响起惊喜的赞叹——这种带着烟熏味的红茶,居然让人想起外婆灶台上煨着的红薯。
最热闹的是周末茶会,不同系科的同学带来的家乡茶在长桌上摆开。机电系的同学改良了电动茶具,文学院的同学给每种茶配了小诗。那些对于茶叶是"发酵"还是"做青"的争论,往往要续上叁四道茶才能达成共识。有次为探讨当地怀菊茶的冲泡方法,大家居然翻出了《本草纲目》的电子版。
不知不觉间,这个空间成了校园里的特别存在。它不像图书馆那样安静肃穆,也没有奶茶店的喧嚣。那些在茶香中建立的默契,让很多跨专业合作悄然萌芽——茶学社的微信群里,经常能看到"求组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"的消息,而灵感往往来自某次品茶时的偶然交谈。
夜幕降临时,茶台变成了倾诉心事的树洞。有个经常来的男生终于在武夷岩茶的岩韵里,攒足了勇气向暗恋的女生表白;几个毕业生在喝毕业茶时约定,每年都要回来尝尝新茶。那些留在茶杯里的青春滋味,或许比任何毕业赠言都来得真切。
茶柜最显眼的位置,摆着同学们共同拼配的"校园记忆"茶饼,里面拼配了云台山绿茶、怀庆府菊花还有太行山野蜂蜜。这让我想起店主常说的话:"咱这焦作学生茶文化交流空间啊,泡的不只是茶叶,是你们这四年最好的时光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