盘锦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,盘锦足浴为何光说不练
盘锦街头开着不少足浴店,晚上从门口经过,总是能看到霓虹灯幽幽地闪着。可奇怪的是,这些店门口挂的招牌一个比一个响亮,什么"祖传手法""专业理疗",走进去体验过的人却常摇头——说好的服务总像掺了水,承诺的技师水平也经常打折扣。
前两天和邻居老张聊天,他直拍大腿:"上周充了五百块会员卡,结果连个像样的足底按摩都做不好。师傅手法生硬得像在揉面,说好的中药泡脚包,就是普通热水里扔了两片姜!"老张这话让我想起不少人的抱怨,这些店面装修得越来越气派,服务质量却像坐滑梯似的往下溜。
承诺与现实的落差
仔细想想,这种情况还真不少见。新开的店总爱在宣传单上印满各种养生项目,可你真要预约个经络疏通,不是"技师正在培训",就是"设备还在调试"。有位常做足疗的李大姐跟我说,她去过叁家不同的店,遇到的情况都差不多——前台说得天花乱坠,实际服务却缩水得厉害。
这种光打雷不下雨的做法,让人不禁琢磨:盘锦足浴店为什么只吹不做?按理说开门做生意,诚信最重要。可这些店似乎更愿意把钱花在装修和宣传上,反而忽略了最根本的服务质量。就像请客吃饭,桌子擦得锃亮,餐具摆得整齐,端上来的菜却缺盐少醋的。
有位在服务业干了二十年的老师傅说过,现在很多经营者总想走捷径。他们觉得把门面弄漂亮点,把广告做得响亮点,客人自然就来了。可他们忘了,足浴这行当,客人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舒适感,是按完以后浑身轻松的那种痛快。
行业乱象的背后
说到盘锦足浴为何光说不练,这里头可能真有几分无奈。现在铺面租金年年涨,用工成本也不低,有些经营者就开始动歪脑筋。比如把68元的套餐悄悄缩水成48元的服务,或者让新手技师顶着老师傅的名头接待客人。
但这么做,吃亏的终究是自己。小区门口的"康逸足道"就是个例子,刚开业时生意红火,后来因为总用学徒冒充老师傅,老顾客渐渐都不来了。现在经过那儿,经常看到几个服务员坐在空荡荡的大厅里玩手机。
其实顾客心里都跟明镜似的。一次服务不到位,可能还愿意给机会;要是次次都敷衍,谁还愿意当冤大头?这让我想起老家镇上的盲人按摩店,门脸破旧得很,可师傅一双手能让酸痛好几天的肩膀立马轻松。这么多年过去,那家店还在,而且天天客满。
说到底,足浴这个行当靠的是手艺,是口碑。广告做得再响,不如客人舒服地叹口气;店面装得再靓,不如技师找准穴位时那恰到好处的力度。现在的人见识广了,要求也高了,不是挂个"传统养生"的牌子就能糊弄过去的。
有时候真想跟这些店主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把请人发传单的钱,多请个好技师;把装修包间的劲头,分一半来培训员工。客人躺下那一个小时,到底舒不舒服,值不值这个价,人家心里清清楚楚。
现在走在盘锦的街上,看着那些亮着灯的足浴店,总忍不住想:要是哪天,这些店都能像他们宣传的那样,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位,让顾客真心实意地竖起大拇指,那该多好。毕竟,实实在在的手艺,永远比花里胡哨的招牌更打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