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哪个巷子有姑娘,濮阳哪里有姑娘的巷子
老街巷里的寻常烟火
前两天在面馆吃早饭,听见邻桌两位大叔闲聊,说起老城区拆迁的事。其中一位摇着蒲扇感慨:"这一拆啊,好多老巷子都要没了,以前那条卖针线的马颊河路,现在连个影子都找不着咯。"不知怎的,我突然想起经常有人在网上问的那个问题——濮阳哪个巷子有姑娘?这话听着像在打听什么,其实往深处想,倒像是人们对老城记忆的某种追寻。
我小时候住在劳动市场后面那片巷子里。那时候的巷子可热闹了,清晨五点就有挑着担子卖豆腐脑的吆喝声。王阿姨家的闺女总坐在门槛上扎马尾,隔壁张爷爷每天雷打不动地在巷口槐树下摆棋局。那些梳着长辫子的姑娘们,有的在纺织厂上班,有的在小学教书,傍晚时分骑着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巷子,车篮里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。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象不到,那时候整个巷子就像个大家庭,谁家炖了肉都会给邻居端一碗。
后来旧城改造,很多老巷子消失了。去年我特意回去转悠,发现劳动市场西边还留着几条没拆完的老巷。青石板路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还是老样子。几个老太太坐在马扎上摘豆角,说起以前谁家姑娘在巷口开过理发店,谁家闺女出嫁时鞭炮从巷头放到巷尾。有个大姐正在晾衣服,她在这巷子里住了叁十多年,告诉我:"以前这条巷子可热闹了,卖糖人的、修鞋的、裁缝铺,现在年轻人都搬走啦。"
其实要说濮阳哪里有姑娘的巷子,现在最热闹的要数银街后面那片小吃街。傍晚时分,刚下班的姑娘们叁叁两两约着来这里,买杯奶茶,吃点炸串,笑声能传出去老远。路口那家麻辣烫店里,经常能看到几个熟客姑娘,和老板娘聊得火热。这种新式的"巷子",虽然没了老巷子的青砖灰瓦,却延续着那种热热闹闹的市井气息。
我认识个朋友在开州路开了家书屋,她说常有些年轻姑娘来看书,一坐就是一下午。有次下雨,两个没带伞的姑娘在屋檐下躲雨,她请她们进屋喝茶,后来成了朋友。这种慢慢形成的缘分,倒有点老巷子里邻里相处的味道了。
城市总在变,巷子也在变。老巷子拆了,新的生活圈又形成。或许人们想找的不单是某条具体的巷子,而是那种推开门就能看见熟人、说上几句话的温热。这种温热现在以新的方式存在着——可能是常去的咖啡馆,可能是固定光顾的小店,也可能是晚饭后散步的公园小径。
昨天路过一条正在改造的老街,看见工人们正在修复原有的青砖墙。路边告示牌上说这里要建成步行街,既要保留老建筑风貌,又要引入新业态。突然觉得,不管巷子怎么变,那份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功能不会变,就像总会有姑娘们相约逛街的地方,总会有飘着饭香的傍晚,总会有亮着温暖灯光的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