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木斯火车站小巷子,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00:07 来源:原创内容

每次走出佳木斯火车站,我都会下意识地朝右手边那条小巷子望一眼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夹在车站大楼和旧居民楼中间,宽不过两辆叁轮车并行,却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把车站的喧嚣和市井的生活巧妙地连接了起来。

巷口常年停着几辆等客的叁轮车,车夫们靠在座椅上打盹,有人经过时才懒懒地抬下眼皮。往里走几步,就能闻到一股独特的味道——刚出站的旅客身上带来的陌生城市气息,混着巷子里老式理发店飘来的洗发水香味,还有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包子铺蒸笼里冒出的热气。

巷子里的市井人生

下午四点多,阳光斜斜地打在巷子西侧的墙面上。这时候的佳木斯火车站小巷子最是热闹。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在巷子里追逐,买菜回来的阿姨们停在路边闲聊,谁家今晚要吃饺子,谁家孩子考了好成绩,这些琐碎的日常在巷子里轻轻流淌。有个卖糖葫芦的大爷总是准时出现在电线杆下,他那声“冰糖葫芦——”的吆喝,成了这条小巷子独有的背景音。

再往里走,你会注意到巷子两侧的墙面很有意思。东侧的墙新刷过,贴着各种广告——租房信息、家电维修、培训班招生。西侧的墙却还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貌,斑驳的水渍在墙面上画出奇怪的图案,偶尔能看到用粉笔写的早已过期的通知。这两面墙像是两个时代的对话,默默诉说着这条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变迁。

巷子中段有家修鞋铺,老师傅坐在矮凳上,鼻梁架着老花镜,手里的锥子娴熟地穿梭在鞋底。他的铺子只有叁平米,却堆满了各种鞋子。有赶火车的年轻人急匆匆来修拉链,也有附近的老邻居拿着穿惯的布鞋来钉个掌。老师傅不急不躁,总说:“东西用久了就有感情,修修还能穿。”这句话,好像不只是说鞋子。

傍晚时分,佳木斯火车站小巷子开始换上另一副面孔。那些白天紧闭的卷帘门陆续拉开,露出小小的餐馆和杂货店。灯光一盏盏亮起,暖黄色的光晕洒在青石路面上。空气中飘起炒菜的香味,锅铲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。下班的人拖着行李箱从车站出来,熟门熟路地拐进巷子,在常去的小店点一碗热汤面。

我最喜欢这个时候站在巷口往里看。一盏盏灯火像珍珠般串起整条巷子,每扇亮着的窗户后面都是一个家的故事。那些刚下火车的人,拖着行李走进这条巷子,仿佛就从旅途的疲惫一下子跌进了温暖的日常。这条邻近车站的街巷景致,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柔。
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。书店又小又旧,却藏着不少绝版书。偶尔会有等车的旅客进来打发时间,老板从不催促,任他们慢慢翻阅。有一次我听见他对一个买书的学生说:“这条巷子见过太多人来人往,你手里的这本书,说不定也等过很多个读者。”那一刻,我觉得他说的不只是书。

夜深了,佳木斯火车站小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末班车的旅客已经离开,只有几家宵夜摊还亮着灯。巷子重新变回那条普通的巷子,等待着明天第一班火车的抵达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,就像城市的一个注脚,悄悄记录着每一个经过这里的故事。

站前广场上永远人来人往,而这条小巷子却以自己的节奏呼吸着。它见过急匆匆赶车的脚步,也听过慢悠悠聊天的乡音;容纳着初来乍到的陌生,也守护着日久弥新的熟悉。或许这就是它最特别的地方——在车站这样一个迎来送往的地方,它却固执地保留着某种恒常的东西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