汕头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有相似称呼的建筑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21:17:03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栋特别的圆形建筑

第一次听说“炮楼”这个称呼,还是我刚到汕大读书那会儿。有位学长指着远处一栋圆筒状的白色建筑说:“看,那就是咱们这儿的炮楼。”我当时愣了愣,这都什么年代了,哪来的炮楼?走近了才发现,原来是栋造型很别致的旧房子,因为外形圆圆鼓鼓的,窗户又开得高,不知怎么就被同学们叫成了炮楼。

这名字挺有意思的,听起来有点江湖气,又带着点神秘感。其实说白了,就是学生们给周边建筑起的外号。校园周边总会有那么几栋建筑,因为造型特别或者位置显眼,慢慢就成了地标。炮楼就是这样的存在,它既不是真的军事设施,也不是什么历史遗迹,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栋楼,但因为长得特别,就成了大家口中的“炮楼”。

说起来,这种给建筑起外号的现象还挺普遍的。就像每个学校都有个“情人坡”,每条小吃街都有个“黑暗料理界”一样。这些称呼往往比正式名称传播得更快,也更有生命力。我在想,可能是因为这些外号更接地气吧,带着学生时代特有的幽默和想象力。

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炮楼附近的小店吃饭,老板娘听到我们讨论炮楼,突然插话说:“你们说的是那栋圆楼啊?我们这儿的人都这么叫。”看来这个称呼已经不只是学生之间在用了,连周边居民也都习惯了这个叫法。

那些被重新命名的建筑

在汕大城周边转悠久了,我发现像炮楼这样有外号的建筑还不止一处。往东走不远,有栋楼因为外墙颜色特别,被戏称为“红楼”;往西边去,又有栋形状方方正正的,大家叫它“火柴盒”。这些名字都挺形象的,一听就能想象出建筑的样子。

我认识的一个本地同学说,他小时候这些建筑就有了,那时候还没这么多学生,大家就叫它们圆楼、红房子。后来学生多了,名字反而变得更有趣了。这可能就是不同群体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差异吧。本地人更注重实用性,学生们却多了几分调侃和创意。

记得有次路过炮楼,正好碰到几个毕业生在拍照。听他们聊天,才知道这栋楼在他们心中有着特别的意义。有人说当年第一次约会就在这附近,有人说通宵复习后常来这里吃早餐。听着他们的回忆,我突然觉得,这些被赋予外号的建筑,其实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。

这些称呼之所以能流传开来,可能是因为它们让冷冰冰的建筑变得亲切了。就像给好朋友起外号一样,带着一种亲昵感。而且这些名字往往比正式名称好记多了,指路的时候说“炮楼旁边”,比说某某路几号要直观得多。

现在想想,这些特别的称呼已经成了汕大城周边文化的一部分。每栋被起了外号的建筑,背后可能都有一段故事,或是学生的创意,或是历史的痕迹。它们就像是这个地方的活地图,用最生动的方式记录着这里的生活。

有时候晚上散步经过炮楼,看到灯光从那些高高的窗户里透出来,会觉得这栋建筑确实很有特色。虽然不知道它最初的设计者是谁,但想必没想到它会获得这样一个别称。这些意外的命名,反而让普通的建筑有了不一样的味道。

或许再过些年,这些称呼会慢慢改变,又会有新的外号出现。但至少现在,说起汕大城周边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些带着故事的名字。它们已经和这里的生活密不可分,成为很多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部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