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江堰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车站旁弄堂两百元一回
这事儿说起来有点玄乎。那天下午我从都江堰火车站出来,本想直接打车去景区,结果司机一听要去青城山,张口就要两百块。我寻思这不太对劲吧,正犹豫着,突然听见旁边两个拎着菜篮子的大妈在嘀咕:"现在谁还打表啊,都这个价。要便宜不如往车站后面那条巷子走,那儿有拼车的。"
反正时间还早,我就拖着行李箱往车站后面绕。这条巷子可真够窄的,两边墙上爬满了青苔,晾衣绳横七竖八地拉着,几件白衬衫在风里晃荡。刚走没几步,就看见个穿着褪色工装的大叔蹲在石阶上抽烟,脚边立着块硬纸板,上面用红色马克笔歪歪扭扭写着"拼车,青城山方向"。
巷子里的生意经
"去青城山多少钱?"我凑过去问。大叔把烟头摁灭,站起身拍拍裤子:"二十,凑够四个人就走。要是包车的话..."他顿了顿,伸出两根手指,"两百。"我忍不住笑了:"刚才车站门口出租车也要这个价。"大叔嘬了下牙花子:"那不一样嘞,我们这是正经做回头客生意的,送到山门口不说,还能给你指条近路,省掉摆渡车钱。"
正说着,又来了两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,看样子也是游客。我们仨加上前面已经等着的一个阿姨,刚好凑够一车。大叔麻利地拉开旁边那辆银色面包车的推拉门,车厢里收拾得挺干净,还摆着几个竹编的坐垫。
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晃晃悠悠,大叔一边开车一边跟我们唠嗑。他说自己以前在景区开电瓶车,后来发现这样跑拼车更自在。"火车站那条巷子虽然不起眼,但老顾客都认那儿。我们这行讲究个诚信,说好两百就是两百,从来不临时加价。"
坐在我旁边的阿姨接话:"我每回来都找他们,比在础笔笔上叫车方便多了。这些老师傅熟门熟路的,还能告诉你们哪些馆子实惠。"她说着指了指窗外,"瞧见没,前面那个岔口往右拐,有家老字号豆花饭,比景区里便宜一半。"
我望着窗外掠过的银杏树,忽然觉得这条看似破旧的小巷子,倒成了连接游客与本地生活的特殊通道。那些写在纸板上的价格,挂在绳子上飘荡的衣裳,还有蹲在石阶上等客的司机,构成了都江堰火车站旁最鲜活的生活图景。
下车时大叔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名片:"下次来直接打这个电话,免得你拖着箱子找地方。"我低头看了眼,名片背面用圆珠笔添加了微信二维码。这年头,连巷子里的生意都开始线上线下结合了。
回程的时候我又经过那条巷子,夕阳把墙面染成了橘黄色。几个司机正围着小方凳打扑克,旁边保温桶里装着自家熬的凉茶。有人输了牌,笑骂着往对方口袋里塞了颗水果糖。这样的场景,让人莫名觉得踏实。
后来我跟本地朋友提起这事,他见怪不怪地说那条巷子存在好些年了。价格确实一直没怎么变,主要是做熟客带新客的生意。有时候深夜列车到站,还能看见那儿亮着微弱的手电筒光,给晚归的人留个方便。
现在想想,旅行中最有意思的,往往不是那些规划好的景点,而是这种偶然撞见的生活缝隙。就像都江堰火车站旁这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,用最直接的方式维系着某种市井智慧。两百块钱在这里不只是一趟车费,更像是一把钥匙,不经意间就打开了通往本地生活的门。